中国工业报 闻育旻
近年来,中国在工业领域摘下了一颗颗“皇冠上的明珠”。中国工业取得长足进步的背后,是中国在科技研发领域的稳步迈进。
科技部党组书记、部长阴和俊透露,2023年我国全社会研发经费超过3.3万亿元,居世界第二位。另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23年全球顶级科技集群排名显示,拥有24个全球顶级科技集群的中国成为拥有最多科技集群的国家,其中深圳-香港-广州、北京、上海-苏州3个科技集群位列全球前5位。
鲜活的数据,彰显了我国奔向科技强国的强健步伐。而科研体制改革与科技创新构成“双轮驱动”,则是我国科研创新突围的“关键引擎”。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科技体制改革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高度重视、系统部署、强力推进,改革驱动创新、创新驱动发展效果不断凸显。
2015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从营造激励创新的公平竞争环境等8个方面提出30条改革意见,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和创造潜能;2015年9月,中办、国办发布《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绘就科技体制改革“施工图”,高质量完成143项改革任务;2023年3月,党中央组建中央科技委员会,重新组建科学技术部,对科技管理体制进行系统性重构。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再次对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作出一系列最新重要部署。7月23日,中国工业报记者对甘肃省科学院进行了独家专访,力求通过探访这一典型科研机构改革案例,呈现一线科研机构改革的新举措、新成果、新气象。
人才引进:“不求所有,但求所用”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允许科研类事业单位实行比一般事业单位更灵活的管理制度,探索实行企业化管理。
“科技创新,人是首要因素、更是核心要素。”甘肃省科学院党委书记、院长陈富荣对中国工业报表示。在人才的引进和使用上,甘肃省科学院率先进行了一系列的创新尝试。
甘肃省科学院打破常规,通过制定《甘肃省科学院首席科学家管理制度》,聘用年近七旬的赵克中研究员为首位“省科学院首席科学家”,让“宝刀不老”的核心科研领军人物继续发挥重要作用。正是在赵克中研究员的带动下,团队梯队被培养出来,这也让第四代高温气冷堆核电站燃料装卸系统、乏燃料处理混合澄清槽长轴搅拌器、超临界二氧化碳输送泵等成为甘肃省科学院自主研发的核心技术,实现了全国领先的水平,并传承发展。
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甘肃省科学院人事教育处处长吴得光最关心的是,怎么用好科研人才。
吴得光对中国工业报介绍说,甘肃省科学院通过制定《甘肃省科学院柔性引进高层次人才管理办法》,高薪聘任兰州大学彭尚龙教授兼职传感技术研究所副所长,引领建设“省科学院先进储能研究院”。此外,该院利用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架起人才招募合作桥梁,不仅招收应届毕业博士,还有其他高校及科研院所的在职具有博士学位的职工入站做博士后,博士后工作站的这个平台已成为该院与其他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桥梁和纽带。
为了更好引进创新人才,吴得光谈到,甘肃省科学院主动与全国近百所高校招生就业处取得联系,走入校园,面对面开展引才政策宣传。遇到优秀的博士和急需紧缺人才,就地开展面试。“在进人手续上实行备案制,即确定引进人才后,再到人社部门、编制部门予以备案。”
科研项目:分“三六九等”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优化重大科技创新组织机制,统筹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科技创新力量、要素配置、人才队伍体系化、建制化、协同化。
“近年来,甘肃省科学院结合省情、院情不断优化完善科技创新组织体系,力求研发项目更切合甘肃发展实际。”陈富荣对中国工业报表示。
甘肃省科学院科研开发处处长刘金鹏具体说到,该院将院列科技计划项目按照院属六个研究所专业领域,细分形成了九大类型。分别为:①“科技创新配套支持科研项目”、②“面向企业技术需求应用开发项目”、③“青年科技人才自主选题探索研究项目”、④“科技创新重点研发支撑性项目”、⑤“科技成果转化支撑性项目”、⑥“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项目”、⑦“科研平台保障项目”、⑧“科研管理体制机制改革保障项目”、⑨“团队建设及人才引进与培养项目”。其中,①~⑥类为“竞争性项目”,⑦~⑨为“基础性项目”。
刘金鹏介绍说,通过对不同研究领域项目类型的划分,甘肃省科学院形成了高效的科研组织管理体系,科技服务能力进一步加强,科技创新产出效能不断提高,统筹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助力科技创新不断迈上新台阶。
陈富荣则把该院一系列优化组织机制的举措,概括为“强科技”行动。他说,通过扎实推进“强科技”行动走深走实,全院科研创新在多个方面实现了新突破,多项研究成果达到国内领先水平,拥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个别研发产品推进了我国相关工业领域关键技术和核心设备的国产化进程,个别研究成果更是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研究成果:70%赋权科技人员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允许科技人员在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上有更大自主权,建立职务科技成果资产单列管理制度,深化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深化高校、科研院所收入分配改革。
如何调动科研人员积极性?收入分配改革是重要抓手。吴得光对中国工业报表示,甘肃省科学院以增加科研人员知识价值为导向,构建“三元”工资薪酬体系,即:确保基本工资,用活绩效工资,单列科技成果转化收入(含横向课题收入)。
吴得光介绍说,该院“三元”工资薪酬体系,是以基本工资保稳定、绩效工资激创新、成果转化增收入,协议工资制度、项目工资等为补充的多元化薪酬体系。绩效工资实行动态调整,根据全院事业发展需要,动态调整绩效工资的总量,调整高出部分的比例;成果转化收入单列,即作为绩效工资的补充,又是激励科研人员成果转移转化、技术服务、技术开发等的有利手段。
甘肃省科学院副院长张小军谈到,通过“三元”工资薪酬体系,全院人才收入与岗位责任、工作业绩和实际贡献紧密联系,努力营造科研人员干事创业的积极氛围,科研生态环境得到了显著的改善,使得甘肃省科学院绩效工资内部分配更趋合理合规,多劳多得的薪酬格局初步建立。
张小军在谈到成果转化收入分配机制时说,成果转化收入分配以《甘肃省科学院职务科技成果赋权管理办法(试行)》为依据,目前甘肃省科学院开展实施的具体案例中,生物所拟定直接赋予科技人员70%成果所有权,赋予单位30%成果所有权;防灾所拟定直接赋予科技人员89%成果所有权,赋予单位11%成果所有权。
“最低70%,最高是89%”甘肃省科学院财务资产处处长晁开补充到,这一政策“极大的激励了科技人员的开展成果转化的积极性。”
成果转化:先使用后付费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鼓励和引导高校、科研院所按照先使用后付费方式把科技成果许可给中小微企业使用。
“本次三中全会文件提出的先使用后付费方式有力推进了科技成果的转移转化,这为中小微企业的创新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事实上,我院在前几年就推行先使用后付费,取得了积极成效。”甘肃省科学院产业处处长姚正学对中国工业报介绍说。
姚正学特别提到,一大批中小微企业通过这种方式,由小变大,由弱变强,比如我院生物研究所在这方面就有典型案例。我院生物研究所为国家级中小企业服务平台,同时也是兰州市、甘肃省及国家三级中小企业服务平台依托单位,2022年被认定为专精特新国家小巨人专项定点服务平台,一直从事生物技术领域内小微企业的技术服务和培训服务,每年为中小微企业提供不少于100次的技术服务和成果转化,其中多数成果都是先免费使用后提成的技术转化服务模式。平台因此多次被甘肃省工信部门评估为优秀平台。10余年来就为甘肃12个市州多家中小微企业成长提供技术服务。
他举例说道,“甘肃普罗生物股份有限公司是目前国内外从事酪蛋白肽生产的隐形冠军企业。企业从一家创业企业开始,平台就免费提供技术服务孵化,通过技术服务和技术辅导,使该企业逐步成长为省级专精特新到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待企业成长为行业内的小巨人,小冠军,企业有能力反哺创新时,企业依然而然的选择了平台依托单位成为其新产品研发的重要合作伙伴。”
建产业园:科学院也是服务平台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加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完善国家实验室体系,优化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技领军企业定位和布局,推进科技创新央地协同,统筹各类科创平台建设,鼓励和规范发展新型研发机构,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引领作用,加强创新资源统筹和力量组织,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
甘肃省科学院是为数不多自建高科技产业园并招商引资的科研机构。
陈富荣对中国工业报介绍说,甘肃省高技术产业园项目位于兰州高新技术开发区榆中园区,规划总用地面积195亩,总建筑面积为20.4万平米,分为东西两个区。东区为创新基地,占地面积103.75亩,主要建设内容为创新孵化大厦、中试车间建筑和综合配套设施,总建筑面积为12.6万平米;项目于2021年3月30日正式开工建设,目前进入了室内装修和设备安装阶段。
甘肃省科学院党委委员、纪委书记杨东杰说,建设高技术产业园的初衷是:释放甘肃省科学院40年来的科研积累能量,全面提升省科学院科技成果转化能力。
甘肃省科学院党委委员、副院长刘建荣说,该院一提出建设“甘肃省科学院高技术产业园”,就得到了甘肃省委、省政府及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及大力支持。国务院副总理刘鹤、原省委书记林铎及原副省长李斌等领导先后或主持召开座谈会、或做出批示、或听取产业园项目进展情况汇报。自2018年以来,产业园项目连续6年入围甘肃省重大项目序列。
提及高技术产业园的远景规划,陈富荣信心满满。他表示,甘肃省科学院高技术产业园项目建成后,将成为引领甘肃乃至西北地区经济发展的产业化中心、高新科技研发高地、精尖技术人才集聚高地、新材料研发产业高地、科技企业创新与发展的服务平台。形成集科技产品研发、展示、企业孵化、专业人才培训、商务服务为一体的复合型科研产业园区。在革新传统产业、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推动高新技术发展、服务地方经济以为政府决策提供投资智囊、科技智库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科学院也是服务平台”,陈富荣特别强调,“我们和其他各种产业园最大的差异,就在于我们有科研成果,可以在园区内就地进行转化,同时我们也有创新团队和科研平台,能够为广大入园的中小企业提供科技服务,推动企业科技成果转化。”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