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业报 王珊珊
“屈臣氏集团上市计划仍存在,具体时间将由公司董事局及管理层决定。”日前,屈臣氏第二大股东淡马锡控股副首席执行长谢松辉对外透露。随之,“屈臣氏正酝酿一千亿IPO”的消息在市场上不胫而走。
作为全球最大的健康美容零售商,屈臣氏在亚洲和欧洲拥有约16500家店铺,至今仍是李嘉诚的长江和记实业有限公司旗下的零售业务之一。屈臣氏一旦成功IPO,无疑将成为实体零售业具有标志性事件之一。
重启IPO
提文:随着互联网电商崛起,中国零售业格局发生翻天覆地变化。2015年,屈臣氏中国同店销售额下降5.1%,为历史首次。尽管屈臣氏迅速开启数字化转型,但在此后的几年里始终难回往日荣光。
屈臣氏的历史可追溯到200年前。
1828年,一位名叫沃森的英国人来广东广州开西药房,名叫广东药房;1841年,广东药房南下中国香港,从药品销售逐渐扩展化妆品、百货领域,并崭露头角;30年后,于1871年更名为“屈臣氏”,逐步向大陆和海外拓展。1903年创立了颇具名气的蒸馏水,随后拿下可口可乐的在华经销权,品牌影响逐渐打响。
1981年,长江和记实业有限公司原主席李嘉诚收购屈臣氏,屈臣氏成为和记企业(长江和记实业有限公司前身)的全资附属公司。在李嘉诚接手后,屈臣氏迎来历史转折。
1987年开始,屈臣氏接连进驻中国台湾、中国澳门,北京、上海、广州。它在北京开设第一家大陆个人用品商店,并连续收购百佳超级市场、英国保健美容产品连锁店Savers、荷兰Kruidvat集团;2004年,收购德国保健及美容产品三大巨头之一Rossmann、法国最大香水零售商Marionnaud的控制权……
屈臣氏之于李嘉诚零售帝国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
2007年前后,屈臣氏决定将重心转入中国内地,此后10年进入黄金发展期,以平均每年开店200家的速度高歌猛进,所到之处几乎没有任何竞争对手,一度成为全球第一大的化妆品零售商。
当全球店铺超10000家时,屈臣氏曝出上市传闻。2014年2月,李嘉诚出席长江和记业绩会时表示,“会在两个地方上市,香港是其中之一。”彼时,屈臣氏估值被传高达1920亿港元至3120亿港元。
值得关注的是,很快李嘉诚旗下和记黄埔突然宣布,将屈臣氏24.95%的股权出售给新加坡国家主权基金淡马锡,交易作价440亿港元。时至今日,淡马锡依然是屈臣氏的重要股东。上市也就此搁置。
然而,随着互联网电商崛起,中国零售业格局发生翻天覆地变化。2015年,屈臣氏中国同店销售额下降5.1%,为历史首次。尽管屈臣氏迅速开启数字化转型,但在今后的几年里始终难回往日荣光。
今年5月1日,原首席运营官倪文玲接任屈臣氏集团CEO,同时,屈臣氏接连发布5项高层任命,连续换帅,业绩压力危机四伏不言而喻。
那么,此次重启IPO能否给屈臣氏带来翻身转机?
在电商专家姜蓉看来,“屈臣氏现在重启IPO似乎过了最好的时间,资本市场看的是未来的增长空间,屈臣氏以一个作为老牌零售商,屈臣氏如何给资本市场讲好故事是关键,它的增长空间在哪里?年轻人现在选择太多了,渠道也太多了,屈臣氏在这些方面没有与时俱进。”
靠什么吸引消费者
提文:零售快消品行业要做好,首先是产品创新。如果没有新技术引入,仅靠商业模式吸引消费者是徒劳的
财报显示,2022年,屈臣氏销售额为175.79亿港元,同比下降23%,低于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最为严重的2020年;EBITDA(税息折旧及摊销前利润)录得10.9亿港元,同比下降59%,比2015年缩减80%以上;毛利率也从2017年的17%,一路下滑至1%。
据屈臣氏母公司长江和记2023年报显示,目前,屈臣氏在全球28个国家经营16500间门店,并拥有12个零售品牌;去年收入1833.4亿元,按年度增长为8%,全球收益逐渐回暖。报告期内,屈臣氏中国销售额为164.53亿港元,同比下降6%,销售额与EBITDA,再度录得近9年最低。此外,屈臣氏去年的单店销售额也出现了6.6%的下滑。
财报数据显示,2022年,屈臣氏关店343家。快速拓店曾是屈臣氏取得业绩增长的重要模式,凭借李嘉诚在商业地产的影响力,屈臣氏与众多地产商巨头达成合作,在各大购物中心疯狂开店,2015-2018年间,门店数量增幅一直都在双位数。然而,其拓店之路却于2022年戛然而止,近两年更是迟迟没有翻身迹象。
零售及电商专家李区表示,无论是万达广场,还是阿里盒马,目前都属于长期亏损,他们尝试做过前置仓模式,后端供应链集成模式,“地产+新零售”模式......这些模式基本都难成功。“就连优衣库、7-11在中国市场也逐渐走下坡路。”
对于业务下滑,屈臣氏在财报中坦承,“中国保健及美容产品业务表现,受到经济全面重启后,消费意愿低迷及市场竞争激烈影响。”但它没有直言的是,屈臣氏对于线上业务的判断和战略失误——随着电商和美妆线上流量红利的爆发,正在巅峰期的屈臣氏并未积极应战。
李区认为,零售快消品行业要做好,首先是产品创新。如果没有新技术引入,仅靠商业模式吸引消费者是徒劳的。“这点,零售快消品行业要向汽车工业以及重工业学习。比如,由于产品创新,电动车在替代传统燃油车的过程中创造了新的行业增长点。零售快消行业如何重塑品牌,创造新价值才是关键。”
如何转向私域
提文:屈臣氏“O+O”零售模式的运营思路在于转公域流量为私域流量,发展小程序、直播、自媒体、社群等,但实际操作并不尽如人意。
屈臣氏算是较早开始数字化转型的零售企业。彼时,移动互联网风暴刚刚袭来。
2017年开始,屈臣氏实施了一系列合纵连横的多元化布局和变革,包括门店升级、优化场景消费体验、引进更多爆品、提供更多元和个性化的服务。随着越来越深入的线上线下融合,整合自有电商平台、优化移动端入口是大势所趋。
2018年5月17日,臣氏莴笋APP宣布正式更名为“屈臣氏”APP,成为屈臣氏中国唯一官方APP。经过14个月的发展,这款APP成为屈臣氏发展线上线下融合的一个重要平台。
“屈臣氏”APP于2011年6月在各手机应用商店上架,据用户吐槽它并不是一款已经运营成熟的应用软件。在新浪旗下消费者服务平台黑猫投诉显示970条用户抱怨了他们糟糕的购物体验——发货慢、客服效率低、未发货上篇不给退款、退款迟迟不到账等……
中国电子上会旗下消费服务保障平台消费保显示,在截至4月23日的近30天内,屈臣氏收到了91起投诉,其中售后服务欠缺相关的投诉占比30.77%,退款纠纷相关投诉占比17.58%。
对此,零售业运营人士李渭杰表示,“像屈臣氏这种早早布局数字化转型的企业比比皆是,如美特斯邦威等,但都不太成功,原因源于其困在自己画的牢笼里,想突破,又不想给电商平台做嫁衣,强推自家app或者自家商城业务,研发成本高,流量效果却不明显。这种单一的购物平台软件,消费者不会频繁使用,用途单一是其致命弱点。”
2018年当线下门店扩张难再驱动业绩增长,屈臣氏毫不犹豫地布局“O+O”零售模式(Offline+Online,线上+线下零售模式),成为新的拓展空间。屈臣氏官网显示,屈臣氏在两年内开设和升级6000家门店,总投资超过18亿元。2023年,屈臣氏已经在亚洲、欧洲、中东等15个市场投资开设并升级了2200家“O+O”店铺。
集团新任行政总裁倪文玲透露,2023年至2024年,屈臣氏开设1200多家新店,同时投资升级4800家门店,即75%的亚洲店铺将以全新面貌登场。
李区认为,屈臣氏“O+O”零售模式的运营思路在于转公域流量为私域流量,发展小程序、直播、自媒体、社群等。目的就是将门店用户流量注入小程序、注册会员等,加深用户粘度,使线下体验和线上效率的深度融合,提供个性化服务,但实际操作并不尽如人意。
“门店为了给线上私域引流,让导购引导消费者添加企业微信、注册会员;进到店里导购寸步不离,疯狂推销,屡屡被顾客诟病的,导购都会推荐提成高的产品,而不是最适合的产品。”李渭杰表示,线上小程序折扣价,压缩了线下门店的生存空间,而且屈臣氏线上线下渠道之间的营销渠道并未打通。2022年1月,屈臣氏在美团外卖上推出了一分钱抢面膜活动,本来是为线下门店引流的营销活动,许多网友反馈,去线下门店提货被告知无货,甚至要求退款。虽然事后屈臣氏履行缺货订单并官方致歉,但暴露了线上线下的协同问题。
站在新的“十字路口”
提文:消费风向日新月异,屈臣氏再次站在了十字路口,向左走还是向右走成为其最需直面的挑战。
屈臣氏曾是消费者心中美妆零售集群的鼻祖,但当下亟需调整转型。
一些年轻人喜欢的新锐品牌并未入驻屈臣氏,原本与之合作的国际品牌,因为业绩、定价等原因相继退出屈臣氏,导致难以吸引进店。李区表示,屈臣氏手中握有大量高端供应商的资源是其优势,但这些对于中国消费者基本无感。“这两年,如雅诗兰黛、欧莱雅等国际大牌已经明显的失宠,相反国货品牌崛起的速度非常快,因为它的性价比更高,价廉物美。这一点屈臣氏需要快速调整跟上时代。”
为零售提供服务的专业人士贺云表示,现在零零后,有一句很经典的口头禅,即该花花,该省省。他们会在喝奶茶、看电影,玩剧本杀、脱口秀甚至旅游上投入较大经费;但他们为了省钱,出行宁愿坐公交车,挤地铁。对于日常美妆消费品,他们会选择在6·18或“双11”,趁着较大的优惠力度,一次性补齐一年货。“若在屈臣氏逛,耗费时间成本高、优惠力度不大,对年轻人来讲,恐怕并不是一个好的消费选择。”
李区直言,首先,零售行业数字化转型,包括产业模式创新基本已经完成。十年前,屈臣氏作为连锁超市模式,有一部分定制化的商品,展现出的个性和时尚色彩都是其优势。但现在,中国的零售市场,无论是京东、天猫,还是拼多多,厮杀的刺刀见红,屈臣氏的优势已并不明显。
除了各大电商平台、直播带货的冲击,丝芙兰、Harmay、调色师、KKV、AYDON黑洞、名创优品旗下WOWCOLOUR等新型美妆集合店兴起,都在抢占核心点位,也在占领年轻用户的心智。
如今,消费风向日新月异,屈臣氏再次站在了十字路口,向左走还是向右走成为其最需直面的挑战。截至本报发稿时间,屈臣氏未对此次上市计划给出回应。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