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绿色生产圈:钢铁行业节能减排要推广低碳技术

作者: 孟凡君 来源:中国工业新闻网 发表时间:2024-07-21 16:22
分享到:

当前,我国钢铁行业正在不断“以绿色谋发展,以低碳赢未来”。7月20日,在由中国钢铁工业协会指导、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主办、中国节能协会冶金工业节能专业委员会协办的“2024(第十五届)钢铁行业节能减排大会”上,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党委书记、执行会长何文波表示,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刚刚胜利闭幕,为进一步改革开放指明了方向,绿色低碳发展是其中重要内容。他认为,2024(第十五届)钢铁行业节能减排大会以“节能降碳,绿色转型”为主题,完全契合当前国家政策导向,完全符合行业重点工作方向,行业重点推进的“超低排放”“极致能效”“数字化转型”三大行业改造工程都有体现。

在“双碳”目标和钢铁市场形势严峻的背景下,我国钢铁行业高载能、高能耗、高排放,未来发展要走绿色低碳化、智能智造化以及高端国际化路线。截至目前,全国43%的粗钢产能已完成全流程、39%的产能完成重点环节改造,钢铁行业污染物排放量下降60%,排放绩效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同时,通过钢铁行业超低排放改造,拉动社会有效投资超6000亿元。

钢铁是现代工业的“粮食”,实施钢铁行业绿色低碳转型对实现“双碳”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副总工程师黄导表示,我国钢铁行业在绿色、低碳、环保领域,行动是坚决的,贯彻是务实的,投资是巨大的,成效也是卓著的,令世界同行敬佩。展望未来,我国钢铁行业节能降碳与绿色发展工作的开展应与政策要求紧密衔接,让政策举措更多转化为行业企业的实际行动,使钢铁行业在落实实施“超低排放”“极致能效”“数字化转型”三大行动中,与绿色生产圈的产业链伙伴相互依靠支撑与协同,形成绿色低碳发展的更大凝聚力与动力。

极力避免“劣币驱逐良币”

工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工业和信息化部节能与综合利用司副司长丁志军认为,长期以来,钢铁工业为国家建设提供了重要原材料保障,为满足国民经济发展需求、推动新型工业化进程作出了巨大贡献。加快钢铁行业绿色低碳转型是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本质要求,节能减排是钢铁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但是,我国钢铁行业减污降碳、绿色高质量转型任务依然艰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司副司长李泰表示,目前我国资源瓶颈约束依然趋紧,产业结构依然偏重,能源利用效率总体还不高,节能降碳形势依然严峻。徐州金虹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华东分析,我国钢铁行业绿色低碳发展面临着挑战:一是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转变的挑战,二是市场竞争力的挑战,三是能源结构、极致能效的挑战,四是低碳供应链中的上下游协同发展的挑战。

生态环境部总工程师刘炳江认为,面对新形势新挑战和建设美丽中国新任务,我国钢铁行业应保持战略定力,乘三中全会改革东风,持续巩固绿色发展成果,持续以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促进钢铁行业高质量发展,继续打造全球最大的钢铁清洁生产体系,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贡献钢铁力量。具体来讲,应重点做好两方面工作:一是坚定信心,确保超低排放改造收官。钢铁行业超低排放改造距2025年底收官仅剩一年多时间,全国80%粗钢产能完成超低排放改造拟定目标任务是不变的。尚未完成改造的企业,要抓紧时间保质保量完成;已完成改造和公示的企业,要重视建立长效机制。二是扶优汰劣,保护好绿色优质生产力。环保“扶优汰劣”对于行业发展具有积极调节作用。未来,扶优汰劣的管理思路会更加深入,差异化管理政策会更加清晰,将进一步加大鼓励先进、鞭策后进力度,通过差异化政策充分释放先进生产力。

黄导认为,政策能够促进行业科技进步,推动先进环保节能低碳技术推广应用;政策能够加速对生产工艺装备的改造提升及淘汰落后;政策能够推动环保设施多功能数字优化管控能力的提升;政策能够带动与拉动环保产业发展及新能源运输物流体系建设;政策对环保节能投资具有明显拉动作用,新形势下需要更多差异化政策的支持与激励。刘炳江表示,生态环境部将指导地方严格落实差异化管理措施,避免“鞭打快牛”。对企业反映一些地方A级企业优惠政策落实不到位的问题,生态环境部将加强指导,引导环保政策不得“层层加码”,坚决反对“超超低”,极力避免“劣币驱逐良币”。

应进一步扩大全国碳市场覆盖行业范围

钢铁行业是我国国民经济重要基础性产业,是建设现代化强国的重要支撑,加快推动钢铁行业节能降碳对于支撑完成“十四五”节能降碳约束性指标、促进行业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刘炳江表示,我国钢铁行业通过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达标治理、超低排放改造、极致能效等一系列重大举措、重大工程,为空气质量持续改善做出了重要贡献;通过统筹产业结构调整、交通运输结构调整、节能技术改造等方式,实现了污染防治和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协同作用,助力行业绿色转型;通过技术创新、政策创新、管理创新,实现了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与传统产业融合发展,助力新质生产力提升,为其他重点行业提供了有益借鉴。

丁志军说,聚焦钢铁行业绿色低碳转型,工业和信息化部将重点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是以科技创新带动产业创新。以工艺创新为主攻方向,积极研发应用氢冶金、碳捕集利用等颠覆性、革命性的工艺技术,围绕基础理论、工艺路线、装备制造、系统集成等开展全流程全产业链系统攻关。二是加强节能降碳对标达标。构建对标、达标、优标三层工作体系,以节能标准实施推动企业合理合规高效用能。深入推进工业节能监察和节能诊断服务,督促企业依法依规合理用能,深入挖掘节能潜力,通过企业能效对标达标,实现扶优扶强,标杆引领,带动行业整体水平提升。三是推动绿色金融支持钢铁行业发展。推动金融资源精准对接绿色项目和绿色企业,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绿色金融支持行业发展的典型模式。

由于政策兼容性强、区域行业拓展性强、金融衍生性强,碳交易已经成为全球应用最广泛的减排工具。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副院长严刚认为,碳市场不仅能够有力推动减排目标的实现,而且能够有效激励技术创新,降低减排成本。从功能定位来讲,碳市场是我国实现“双碳”目标的核心政策工具之一,目前我国碳市场建设离高标准要求仍存在一定差距,应进一步扩大全国碳市场覆盖行业范围,持续优化碳市场配额分配与调控机制,建立配额总量控制制度,推进市场金融工具有序发展,持续加强基础能力建设。

针对钢铁行业纳入全国碳市场的具体对策,严刚建议重点抓好两方面工作:一方面,要加强碳排放数据质量控制,提前谋划碳资产管理;另一方面,要推广低碳技术,降低碳排放强度。李华东认为,解决钢铁行业绿色低碳发展面临挑战的思路:一是提升能效水平,即着力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全面升级工艺技术装备;二是优化能源结构,即持续增加绿色能源消费,提高光伏和储能配置率;三是构建绿色低碳循环产业链,即绿色供应、生产、销售、回收全产业链。

低碳炼铁技术的发展前景广阔

钢铁行业绿色低碳发展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必须用新质生产力,即技术创新推动节能降碳。刘炳江认为,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忽视、放弃传统产业,而是要用新技术、新手段、新思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我国钢铁行业超低排放打破了原有以末端治理为主的传统观念,通过统筹产业结构调整、交通运输结构调整、节能技术改造等方式,实现污染防治和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协同作用。我国钢铁企业在超低排放改造中优先采用长流程转短流程炼钢、原燃料替代、放散煤气回收、节能技术、“公转铁”“公转水”“油改电”等治理措施,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

根据测算,钢铁行业实施超低排放改造的同时,在抵消掉末端治理增加的碳排放外,还可协同减少1%-2%碳排放量(4000万吨左右)。钢铁企业超低排放改造后,环保管理水平明显提升,厂区面貌焕然一新,产业集中度、先进产能占比明显提升。北京科技大学冶金与生态工程学院院长张建良认为,我国能源时空错配增加了低碳炼铁技术的复杂性以及项目落地难的问题,因此给高炉低碳绿色转型过渡期是保护我国庞大工业资产的关键之路。目前,我国90%的钢铁生产来自高炉—转炉长流程工艺,但传统高炉炼铁技术在中短期内仍将是我国炼铁工业主要生产技术,需要进一步优化高炉长流程能效利用。

张建良分析,我国钢铁行业绿色低碳发展短期和中期技术方向是能源利用效率提升、技术改造、传统工艺下各种形式的能源替代,贡献了累计减排量的75%;我国钢铁行业绿色低碳发展中长期技术方向是近零排放技术减排贡献迅速扩大,引导发展短流程炼钢是未来碳中和的关键。在“双碳”背景下,低碳冶金和氢冶金等前沿技术成为钢铁企业和研究机构的热门话题,但是我国氢冶金面临的挑战:一是绿氢低成本获取尚未攻克;二是制氢技术远不如光伏太阳能发电和储能发展速度;三是氢冶金技术发展仍不成熟,目前停留在试验工厂阶段。

在“双碳”目标大背景下,我国钢铁工业应该加快低碳发展的脚步。一是全面发展因地制宜的低碳绿色炼铁技术,从源头、过程以及末端处理等方面进行技术升级,保证降本增效的同时尽早实现碳达峰目标,为2060年碳中和目标打下良好基础。二是传统高炉炼铁技术在中短期内仍将是我国炼铁工业的主要生产技术,需要进一步优化高炉长流程能效利用,要加快高炉技术升级的脚步,以更好地适应低碳绿色发展。三是全面发展低碳炼铁新工艺技术将是我国未来炼铁工业发展的重要方向,根据各地特色差异开发以富氢冶金为基础的低碳炼铁技术,对我国中长期炼铁工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张建良认为,随着全球煤炭等传统资源日益枯竭和国家政策的支持,低碳炼铁技术的发展前景广阔,富氢碳循环高炉、氢基直接还原以及氢基熔融还原均有可能成为未来绿色炼铁的主要工艺。因此立足我国国情,基于高炉—转炉长流程实现2025年具备30%减碳工艺技术能力是当前阶段性决策。未来10-15年间等待氢冶金技术发展成熟,2035-2040年再进行我国钢铁行业碳中和路径最终决策,为高炉续命15-20年。他说:“让低碳炼铁的子弹再飞一会儿。”(记者孟凡君)

作者:孟凡君

编辑:袁海霞

分享到: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快来抢个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