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注册总量突破5100亿 大模型助力工业互联网标识升级

作者: 耿鹏飞 来源:中国工业新闻网 发表时间:2024-07-17 19:46
分享到:

中国工业报  耿鹏飞

5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工业互联网专项工作组2024年工作计划》标识“贯通”行动成为第2项重点布局的工作。

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作为工业互联网五大功能体系(网络、‌平台、‌安全、‌标识、‌数据)之一,在促进产业链上下游数据互通、信息共享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犹如工业互联网的重要纽带与神经系统。

2018年至今,我国大力推进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建设,在标识解析节点和行业应用渗透方面成绩斐然,但企业端应用动力不足,加之AI大模型以及数据资产入表出现,带来了新的业态与场景。

标识解析初具规模

标识无处不在。每个机器、元器件、产品乃至每条信息都拥有唯一的“身份证”,即标识。它通常是通过条形码、二维码、无线射频识别标签等方式来实现。此前,工业企业虽广泛使用标识标记物品,但不同企业和行业的编码及解析方式各异。

伴随工业互联网的蓬勃发展,全要素、全产业链、全价值链全面连接的需求与日俱增,构建一种兼容不同技术体系、能跨系统跨层级跨地域的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迫在眉睫,以打通标识背后的数据链,实现数字对象全生命周期的信息获取与数据交互。

从2019年起,国家出台一系列政策推动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规范的节点建设。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的《工业互联网标识管理办法》于2021年6月1日正式施行,这是我国标识解析领域的首个行政规范性文件。

2019年6月25日,《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建设导则》发布,明确了二级节点(面向行业或区域提供标识编码注册和标识解析服务,分为行业二级节点和综合类二级节点两类)的建设模式与运营要求。同年11月11日,实现了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在全球范围内的互联互通。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以下简称“中国信通院”)作为国家顶级节点(连接国际根节点,面向国家/地区提供顶级标识编码注册和标识解析服务,支持跨二级节点的标识解析)的建设和运营单位,中国信通院工业互联网与物联网研究所副总工程师刘阳告诉中国工业报,自2015年起开始研究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提出了包含根节点(标识体系的最高层级服务节点,面向全球范围的根区数据管理和根解析服务)、国家顶级节点、二级节点和企业节点(提供企业内部的标识编码分配、标识解析服务,与二级节点对接)的四层节点网络架构。

随着“5+2”国家顶级节点(武汉、广州、重庆、上海、北京5个国家顶级节点和南京、成都2个灾备节点组成)的稳定运行,以及二级节点的不断增加,一个覆盖全国、高效运转的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已经初步形成。

据中国信通院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7月工业互联网标识服务企业超42万家,覆盖47个重点行业,标识注册总量突破5100亿,国家顶级节点日均解析量1.9亿次,主动标识载体累计部署超3218万枚。

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十二部门于2024年1月联合印发《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贯通”行动计划(2024—2026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提出到2026年的发展量化指标,包括服务企业突破50万家,应用拓展至60个行业,累计注册量突破6000亿个,日均解析量达3亿次以上,主动标识载体部署超过5000万枚等。

随后,河南、甘肃、广州等各地积极响应,推出相关推动标识解析应用落地生根的政策。

“不愿买单”如何破局

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技术为企业客户开启创新模式的大门。结合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技术,需求方能够开发出诸如个性化定制、产品追溯、远程监控等新型服务,拓展市场,提升盈利能力。

7月3日,北京一轻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邢凌燕在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论坛上表示,标识的贯通、基座的统一是关键抓手。当下应用客户分为三类;第一类是C端消费者,他们购买产品时可通过产品标识码溯源,依托第三方检验检测平台的数据沉淀;第二类是企业用户,产品研发过程中的质量数据具有重要价值,如价值导向、同业现状等;第三类是政府,应用主要体现在大气、水体、土壤等环境治理方面等。

在邢凌燕看来,标识一旦贯通,工具软件和管理软件也就能贯通。然而,标识如何在企业客户内部发挥作用,以及企业客户“不愿买单”的现象,仍是当前行业发展面临的难题。

关于企业客户不愿意买单原因,中电工业互联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电互联)总工程师朱达平向中国工业报表示,当前标识数据存在定义不规范的问题:一是企业内外部各环节标识不同,导致跨企业甚至跨环节的数据不统一,各自的数据不能互联互通,形成信息孤岛;二是数据对外开放有限,因数据安全和利益考量,阻碍了标识数据的开放和统一;三是电子行业规模大、毛利率低,中小企业众多,企业信息化投入有限。

对此,朱达平建议:

首先,要统一行业企业内外部各个环节的各类标识,实现跨企业甚至跨环节的数据规范统一。

其次,建立行业统一的数据标识解析规范,让各个企业间标识表达内容一致,实现标识内容解析通用。

最后,形成创新应用模式,提供开箱即用的标识解析场景应用,如动态防伪、产品质量追溯等,提高运营效能,提升产业协同。

此外,朱达平坦言,虽然目前“5+2”国家标识解析体系覆盖全国各省,但各省的建设和应用水平存在差异。随着《行动计划》的推动,会涌现出越来越多的标识应用和创新模式,尤其是建设落后的省份将会从政策方面驱动当地的优势产业构建行业级和综合性的标识解析应用服务平台。

数据资产入表赋能标识价值

2024年1月1日,《企业数据资源相关会计处理暂行规定》施行意味着数据资源可作为资产在企业财务报告中确认、计量、报告和披露。这标志着数据资产的经济价值载入史册。

基于主动标识载体,工业资产服务网络能实现工业资产的可信认证及数据确权,推动工业固定资产的管理,释放工业数据资产要素价值。

北京泰尔英福科技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曾西平在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论坛上表示,企业内部和大型集团都需要统一标识进行数字化管理。很多企业未意识到或缺乏工具沉淀生产经营数据,而这些符合标准的数据呈现出来就是数据资产。

“数据给顺鑫福通带来了真实的优惠。”顺鑫福通企业技术中心主任蒋涛表示,公司与北数所、北京银行城市副中心分行,于6月成功获得440万元的数据资产抵押贷款。

AI大模型赋能新场景

当下火热的AI大模型与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的融合也极具探索价值。

朱达平表示,标识解析能收集和管理工业数据,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为构建行业大模型提供优质数据输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大模型幻觉(指在深度学习领域,尤其是涉及大型神经网络时,模型展现出在理论上不应具备的性能或能力)问题。与此同时,大模型能从标识解析数据中提取特征训练优化,提高预测决策水平,还能基于大模型结果调整优化标识解析数据。标识解析可保障数据处理安全。

曾西平表示“希望让AI为ID服务,让ID服务AI”。泰尔英福即将上线的以ID为主题的大模型平台IDGPT,能解答标识相关问题,还能将其能力赋能企业,使企业内部知识智能化。ID能从算力、算法和算据为AI产业发展助力。

刘阳表示,《行动计划》的发布,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发展重点从“建”转向“用”。随着贯通行动持续推进,标识数据规模和丰富度提升,为工业互联网行业大模型提供基础,同时,工业领域行业大模型的发展也将为标识带来更多需求和可能。


作者:耿鹏飞

编辑:袁海霞

分享到: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快来抢个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