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业报记者 曹雅丽
7月3日,2024全球数字经济大会数字安全国际合作论坛暨第九届观潮论坛在国家会议中心举行。本次论坛由全球数字经济大会组委会主办,北京网络安全大会组委会、奇安信集团承办,以“携手应对AI时代的机遇与挑战”为主题,就如何重新审视AI的政治、经济和伦理价值,深化国际治理实现趋利避害和全球普惠,呼唤各方突破观念障碍、实现更多资源整合与开放合作献计献策。
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会长欧伦斯,全国政协委员、全国工商联副主席、北京网络安全大会主席、奇安信集团董事长齐向东,联合国经社部公共机构和数字政府司司长朱巨望,派拓网络(PaloAltoNetworks)公共部门副总裁约翰·戴维斯,中美绿色基金董事长、原国家发改委规划司司长徐林,美国信息产业机构(USITO)总裁缪万德,新加坡亚洲数字经济科学院院长陈柏珲,以及国家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副会长吕本富等国内外业界领导、专家,以及多位来自高校、研究院的领军人物、知名专家和教授,共同讨论人工智能时代的新机遇、新挑战、新应对。
齐向东在致辞中介绍,本次观潮论坛将聚焦两方面进行探讨,一方面是聚焦人工智能发展的前沿趋势,洞悉技术走向,构建未来图景;另一方面,是聚焦人工智能落地的治理机制,分享实践案例,引领科技向善。
欧伦斯提出,可以通过研究合作和人才交流、标准化和监督协调、安全和风险管理、经济与产业合作等领域,来促进各国在人工智能方面建设性合作。
趋势表明,使用人工智能开展公共行政治理、提高公共服务,必将成为数字时代的决定性的挑战。对此,朱巨望提出,有必要进行全球对话,就人工智能对政府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达成共识,必须确定原则、设立政策优先事项、确保政策一致性,以加强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
约翰·戴维斯从安全视角下分析了人工智能的机遇与挑战。他表示,一方面,AI能帮助攻击者资助提升攻击速度和规模,并且增加了辨别虚假材料的难度;另一方面,AI也能显著增强网络防御行动的速度、规模和复杂性,还可以通过使用生成式AI和大型语言模型来加快人机界面的交互速度,提升易用性和准确性,从而在速度和规模上提供帮助。但真正解决挑战并不仅是技术问题,还需要新的政策框架、教育和技能培训,甚至可能是新的法律法规,来应对未来以惊人速度和规模增长的安全威胁。
徐林提出,服务经济转型、数字智能转型、绿色低碳转型,将为中国经济增长持续提供新动能。其中,数字智能转型处于核心地位,不仅渗透在服务经济转型的全过程,也会绿色能源转型的重要技术支撑。因此,在优化数字正能转型发展生态过程中,不仅需要注重构建良好的创新生态,也需要政府为数字智能技术的发展提供更合理、宽容、专业的环境。
缪万德从全球视野出发分享了其观察人工智能治理与国际合作新趋势。他指出,安全伦理是筑牢人工智能发展的基石,中国、美国、欧洲等国家和地区,都十分重视数据隐私保护、算法透明度、公平与反歧视、负责任与可信任以及伦理与道德。而在合作创新方面,他认为,需要通过助力二轨对话、聚焦AI安全与伦理共识、激发人才活力三个方面,为创新持续注入动力。
陈柏珲分享了新加坡人工智能治理策略。他介绍了个人数据保护委员会(PDPC)和全球范围内首个公权力机构推出的AI治理软件工具包AIVerify。同时,新加坡通过前瞻型立法、“重商主义”立法,来确保PDPA良好的可拓展性,以及法律的实有化,并避免“合规陷阱”和“虚置陷阱”,来确保监管执行到位的同时,避免让过高的合规成本束缚企业发展。
圆桌环节,特约专家刘志富担任主持人,与前凤凰卫视(现深圳卫视)资深评论员庚欣、新加坡亚洲数字经济科学院院长陈柏珲、国家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副会长吕本富、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讲座教授郑剑,贵州大数据安全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杜跃进,新加坡相圣学院联合创始人傅宝联一起,围绕AI的“未来之谜”“安全之虞”“发展之忧”“合作之困”“国学视角”五个话题进行了深入交流。
刘志富将圆桌嘉宾的观点总结为四点:一是在AI无所不在,无所不能的世界,相信未来人将遵从人类基于共同命运,共同价值写做出的共同选择,AI可以改变未来,但人仍将决定如何去改变;二是AI同时兼具天使和恶魔的双重能力属性,但历史的回旋镖效应决定了,人类一定会痛定思痛,让AI更多去展现天使的底色;三是AI的无限发展与人类的和谐生活必然会发生冲撞,当矛盾难以调和时,以人为本仍将是最根本的评判尺度;四是AI在地缘政治棋局中是打破平衡、造就优势的超能利器,但所有的竞争优势都承载在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条生命之舟里,这就决定了无论竞争是多么理直气壮,开放合作都将是文明的主旋。
陈柏珲表示,本次活动的名称是“数字安全国际合作论坛暨第九届观潮论坛”,无论是从大模型的训练、人工智能的治理,还是人工智能的发展,国际合作都将是必然的趋势。与会嘉宾们也普遍认同,合作是推动人工智能趋利避害、稳定发展的唯一选择。主办方亦希望通过此次活动,为推动各国携手合作,促进人工智能发展、化解人工智能安全风险提供新方向、新思路。(曹雅丽)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