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30EFlops!“看不见”的算力如何交易?

作者: 耿鹏飞 来源:中国工业新闻网 发表时间:2024-07-02 10:04
分享到:

中国工业报 耿鹏飞

在AI大模型大火的今天,将底层的算力打造成为像水、电一样“一点接入、即取即用”的社会公共服务,是我国智算产业对算力的愿景规划。然而,算力真的可以像水、电一样供用户自行购买交易吗?

近日,各地算力交易平台的上线让我们多了一些期待。2024年4月1日上海算力交易平台正式商用;6月20日,在2024年世界智能产业博览会召开期间,天津市算力交易中心揭牌上线,这是北方首个“通智超”一体的省级算力交易中心;6月21日“天津滨海算力调度平台”正式启动。

那么,这些算力交易平台建设的初衷为何?平台上有哪些玩家?他们又是如何提供稳定的技术支撑?

“东数西算”打造“算力交易平台”雏形

数字化时代,算力已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从人脸识别、智能语音播报,到自动驾驶、工业数字孪生,无数看得见的智慧应用背后,是看不见的算力在支撑。而且算力与经济发展的联系十分密切,IDC2021年发布的《2020全球计算力指数评估报告》数据显示,算力指数平均每提高1个百分点,数字经济和GDP将分别增长3.3‰和1.8‰。

由于算力的获得具有高投入、高风险、强外部性和高垄断特征,这决定了算力的国际竞争是大国和大企业参与为主的竞争。4月18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单忠德在2024年一季度工业和信息化发展情况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截至2023年,我国提供算力服务的在用机架数达到810万标准机架,算力规模达到230EFlops(每秒百亿亿次浮点运算次数)。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院长余晓晖3月5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数字经济时代尤其是人工智能的蓬勃发展,算力已经成为全球紧缺的战略性资源。目前,中国的算力总规模已位居全球第二。不过,余晓晖也表示,因为精准对接不足、区域算力资源禀赋和需求差异,中国算力资源供给紧张和不能有效利用的矛盾情况同时存在,亟需探索并逐步建立全国算力服务统一大市场。

2022年2月“东数西算”工程全面启动。

“东数西算”工程,指通过构建数据中心、云计算、大数据一体化的新型算力网络体系,将东部算力需求有序引导到西部,优化数据中心建设布局,促进东西部协同联动。简单地说,就是让西部的算力资源更充分地支撑东部数据的运算,更好为数字化发展赋能。

“东数西算”工程不仅解决了“东边挤破头,西边利用低”的算力难题,为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提供充足算力,还促使国内数据中心资源格局变化呈现集群化、东西均衡态势,从全国角度一体化布局,提升算力资源的使用效率。

在“东数西算”的深入布局下,越来越多的算力需求喷涌而出,2023年2月24日,东数西算一体化算力服务平台在宁夏应运而生,这便是“算力交易平台”的雏形。

东数西算一体化算力服务平台是宁夏服务于全国各行业算力流通调度交易的载体,以算力流通机制、安全保障体系、平台监管机制、交易商业模式和运营模式创新,推动算力交易供给侧和需求侧双向驱动改革为目标,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一代数据信息技术,为算力交易相关方提供稳定可信的一体化服务平台。

作为国内首个算力交易平台,东数西算一体化算力服务平台通过资源整合,将曙光、华为、中兴、阿里云、天翼云等国内大算力企业,国家信息中心、北京大数据研究院等国内主要的大数据机构,以及商汤、百度等大模型头部企业,共计27家纳入平台。

以往,用户购买算力服务时,需要在多个算力企业进行寻找咨询,企业也是各自为战,缺乏统一的资源调配,效率无法最大化,算力资源存在一定程度的浪费。而算力交易平台的出现,将为智算、超算、通用算力等各类算力产品提供算力发现、供需撮合、交易购买、调度使用等综合服务,能有效结合各地算力发展需求,助力形成自由流通、按需配置、有效共享的数据要素市场。

AI大模型引爆各地算力平台建设

今年以来,作为AIGC应用的代表的AI大模型引爆市场,算力消耗更是让人瞠目——ChatGPT依托于大模型GPT3.5,GPT3.5的总算力消耗约3640天PFlops(即每秒一千万亿次计算,运行3640个整日)。这仅仅指的是ChatGPT在训练阶段消耗的算力。根据OpenAI的研究,AI训练所需算力指数增长,且增长速度超越硬件的摩尔定律。

上海算力交易中心、天津市算力交易中心等正式上线,正是瞄准目前最稀缺、刚需迫切的AI大模型运算能力,围绕“大算力+大数据+大模型”打造GPU(图形处理器)算力价值高地,以支撑国内人工智能运算平台急需的大算力服务。

4月1日,在上海算力交易平台商用发布会上,上海市通信管理局信息通信发展处处长黄先斌表示,上海的算力产业发展还存在结构不均衡、供需不匹配等问题。依托上海新型交换中心这样一个“政府主导、中立、微利”的平台,对算力资源进行优化和调配,正是国家赋予上海新型交换中心的战略定位,也是建设上海算力交易平台的初衷。

“经过近4个月的建设和试运行,上海新型互联网交换中心已和联通云、中科曙光、火山引擎、优刻得、有孚、万国等11家单位的算力平台开展互联互通工作,同时正在和安徽省、江苏省等区域算力平台进行对接中。”上海新型交换中心总经理张茜致辞时表示,未来,将启动基于应用的上海算力交易平台3.0建设工作,力争将上海算力交易平台打造为上海算力资源调度核心,加快形成“1+1+X”智能算力建设和服务体系。

据悉,上海算力交易平台已实现了从前端算力交易门户展示、客户算力诉求方案推荐、算力订单下单、算力资源开通、算力资源监管等端到端的全流程贯通,在完成主流云厂商对接的基础上,实现近30款算力产品的加载和端到端的开通能力,具备了正式商用的条件。

天津市算力交易中心作为北方首个“通智超”一体的省级算力交易中心,已接入天津市人工智能计算中心、京津智算中心等多家算力资源,将可以综合实现京津算力资源统筹管理,促进数据要素资源流通,并提供普惠算力资源服务等。

同时,“天津滨海算力调度平台”还与北方大数据交易平台完成了数据对接,形成算力交易+大模型交易+数据交易的一体化服务模式,将算力、算法、数据有机结合,可以为天津滨海新区智慧物流、智能制造、政企服务、智慧城市、生物医药等智算特色应用场景建设提供算力资源服务。

角逐算力:电信运营商扮主角

我国当前的算力网络平台主要是由IXP(由工业和信息化部直接管理的机构,是不同电信运营商之间连通各自网络而建立的集中交换平台)或电信运营商构建。

算力网络平台是基于底层的算力网络基础设施构建的多方参与平台,提供算力资源交易与算力分配使用的能力。大规模算网交易平台中的算力交易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接入控制、定价激励、交易执行、交易结算、交易记录等五大基础功能的协同实现。

考虑到算力网络还处在规模扩张和参与方增长的早期阶段,为了避免“又是选手、又是裁判”的窘况,算力交易平台应该由谁来建设?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互联网网络研究部主任汤子健在2023年《信息通信技术》撰文中表示,在大规模的算力网络中实现灵活且公平的多方算力交易仍然任重而道远,需要业界共同针对多方算力交易技术展开进一步研究,完善算力交易平台的各项基础功能和算力交易流程,以推动我国算力网络技术与生态的持续演进。

在这样的身份下,运营商作为算力网络的推动者,积极布局智算中心的同时积极参与算力交易平台的相关战略部署。

2024年,中国联通依托产业园建设打造京津智能算力中心。京津智算中心地处京津冀三省交汇的黄金区位,算网全光承载,海量带宽输出,双路由直连中国联通北京、天津骨干节点,京津冀算力服务圈时延小于0.5ms;依托联通云能力底座,直连389个国内外云资源池,接入152个数据中心,依托中国联通全光算网融合体系,将打造“万卡”集群智算中心资源。在此基础上,中国联通助力天津市打造北方首个算力交易中心。

中国移动首创端到端弹性网络提供数据快递服务,上线业界首个算网大脑实现算网自动化弹性调度……2022年,中国移动开展了多个项目验证算力并网、算力交易,成功接入了曙光云、浪潮云等三方社会算力资源,实现基于区块链存证技术的算力交易;同时实现国家级超算中心接入,验证了超算并网。

中国电信则提出了“云网融合”的理念,形成了“2+4+31+X+O”的算力布局。今年5月末,中国电信联合中国信通院等业界主体,启动了“息壤区域算力互联互通及调度管理服务计划暨息壤城市算力互联网点亮行动”,旨在加快形成全国一体化算力体系。据了解,“天津滨海算力调度平台”就是基于中国电信“息壤”成熟平台的算力分发核心能力。

2025年初步建成综合算力基础设施体系

当前,我国算力布局正处于连点成线、密织成网的阶段。东数西算工程、国家超算互联网建设等相继启动,“东视西渲”“东推西训”(“东视西渲”是指通过云远程高效调用西部算力进行视频渲染,并将结果返回东部;“东推西训”指AI推理计算放在东部地区,将模型参数训练放在西部地区。)等应用场景加快落地,一体化算力服务体系加速从概念走向产业实践。

“我国算力基础设施建设标准化普惠化算力服务统一大市场尚未形成,存在算力供给紧张与部分算力未能有效利用的矛盾。”余晓晖指出,我国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算力供不应求,但区域内算力资源供给能力和增长潜力有限。西部地区具有大规模算力设施发展的资源禀赋优势,但本地需求不足,资源利用率不高。需要在统筹全国算力设施区域优化布局的基础上,解决好算力服务统一市场构建和资源全域有效利用问题。

中国工程院院士郑纬民表示:“从整体而言,我国算力基础设施规模已位居世界前列,但人均算力尚低。在数字经济时代,人工智能的进一步发展需要通过软硬件密切协同,才能进一步加速算力提升和使用效率。在未来,新型数据中心将是提供多样性计算综合能力的算力集群,以满足千行百业智能化的需求。”

他建议,一方面,要加强产业链上下协同,对现有的算力产品进行分类和整合,形成完备的服务能力和一体化的产业生态。另一方面,要引导各行业合理使用算力资源,通过灵活多样的服务模式,不断拉近算力资源与应用场景之间的“距离”,在使用中不断降低门槛、拓展场景,切实提高算力的普惠程度。

今年1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数据局等部门联合印发《深入实施“东数西算”工程加快构建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的实施意见》已经制定了明确目标,即到2025年底,初步建成普惠易用、绿色安全的综合算力基础设施体系。因此,现在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的建设正处于提速阶段,而能否有效解决上述提到的一些问题,将直接决定全国一体化算力网最终的落地效果。


作者:耿鹏飞

编辑:袁海霞

分享到: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快来抢个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