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兄弟做“邻居” 创新与创业实现双向奔赴
(央视财经《经济信息联播》)在广东深圳工程生物产业创新中心,楼上是研究机构、楼下是科创企业,这些抬头不见低头见的邻居们,就成功实现了创新与创业的“双向奔赴”。
易啸是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合成生物学研究所的一名研究员,他的实验室,在深圳工程生物产业创新中心大楼里。在这个大楼里,不仅有像易啸这样穿着“白大褂”从事基础研究的科研人员,还有很多穿衬衣西服专门把研究变成产品的创业者。就在采访当天,大楼里的一位邻居,一家生物科技公司的创始人杨宗颖,又专程前来串门了。
易啸与杨宗颖既是“邻居”,也是中山大学的师兄弟。博士毕业后,他们一个选择了埋头搞科研,一个选择了下海创业。原本就抬头不见低头见的这对师兄弟,又因为易啸关于靶向性人工DNA复制体的研究,而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
广东深圳:楼上创新楼下创业 打造科创成果转化新通路
一对师兄弟,能够在一栋楼里碰撞出科创的“火花”,主要得益于深圳这套国内首创的“楼上楼下创新创业综合体”模式。这种模式在科学研究从实验室走向实际应用的过程中,发挥怎样的作用呢?在打造这套机制的背后,深圳做了哪些努力?
深圳工程生物产业创新中心共8层,在全国首创“楼上楼下创新创业综合体”模式,“楼上”6层至8层科研人员开展原始创新活动,解决基础科学问题,支撑产业进行核心技术攻关,而“楼下”2层至5层构造产业孵化空间,为合成生物领域初创企业提供“拎包入住”的共享实验平台及智库支撑。
深圳合成生物学创新研究院产业创新与转化中心主任 罗巍:从科研端0到1,我们有大设施、有合成生物创新研究院。从1到10,我们有创新中心以及国家产业创新中心,帮助产业进行转化。未来我们还要打造10到100到1000的一个产业集群。
如今,创新中心已经架起一座座桥梁,助力初创企业跨过成长过程的艰难起步期。加速集聚人才、资本,合成生物产业集群效应开始显现。
深圳合成生物学创新研究院产业创新与转化中心主任 罗巍:把科研到产业、到基金、到人才全部打造的一个创新生态链。目前在创新中心,有将近50家企业,这50家企业的融资额已经将近30亿元,我们的产业园总估值额已经超过300亿元。
要打造一个创新生态链,除了汇聚高端专业人才,做大基础人才的底子也很关键。为此,深圳还积极推动高校建设。今年5月,经过近6年的筹建,教育部正式批复设立深圳理工大学,今年在广东省内招收首批本科生。6月23日,深圳理工大学举行校园开放日活动,上千名家长和学生前来探校,了解这所新型的研究型大学。而吸引他们来此的,是深圳理工大学全新的办学模式和课程设置。
深圳理工大学筹备办主任 樊建平:我们认为创新点都在前沿的学科方向,在交叉领域。让每一个建好的学院和国家级的平台,跟产业化的平台,在学院里面建孵化器,和产业园、基金连在一起,六位一体,让研究成果很容易落地。
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创新产业生态方面,研究型大学的落地,不仅可以依托科研平台产出重大科研成果,也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提供了丰富专业的人才后备队伍。
总台央视记者 宋华:在一座座科技创新的里程碑上,“高校筑梦”的印记尤为醒目。截至2023年底,国内高校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79.4万件、科研机构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22.9万件,两者合计占国内有效发明专利总量的1/4。
近5年,高校专利转让及许可合同数量从6000多项增长到2.1万余项,转化金额从人民币33.9亿元增长到110.1亿元。高校科研队伍焕发的创新驱动力正越来越大。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