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银行官方微信公众号发表署名文章,将防控风险这一永恒主题贯穿工作始终,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中国人民银行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统筹发展与安全,防风险、治乱象、补短板,稳妥有序处置了我国金融体系中一批具有紧迫性、全局性的突出风险点。经过长期努力,我国金融风险上升势头得到有效遏制,金融业脱实向虚、盲目扩张态势得到根本扭转,金融风险整体收敛、总体可控。从最新的央行金融机构评级结果看,绝大多数银行业金融机构经营稳健,特别是24家主要银行评级一直优良,资产规模在银行业总资产中占比约70%,是我国金融体系的“压舱石”。从长远看,我国经济回升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保持金融体系稳定具有坚实的基础。
一是按照“稳定大局、统筹协调、分类施策、精准拆弹”的基本方针,有序压降重点领域金融风险。果断处置“明天系”、“华信系”、海航集团等资产负债规模大的高风险企业集团,阻断风险传染和扩散。分类指导、“一省一策”有序推进地方高风险中小金融机构改革化险工作。经过近几年的改革化险,高风险中小银行数量已较峰值下降一半。持续推动资管业务转型,巩固影子银行风险治理成果。多措并举维护金融市场稳健运行,防范风险交叉传导。持续清理整顿金融秩序,严厉打击各类非法金融活动。风险处置过程中,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原则,切实保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维护经济社会大局稳定。同时,坚决惩治违法犯罪和腐败行为,强力追赃挽损,依法追责问责,严防道德风险。
二是落实对风险“早识别、早预警、早暴露、早处置”要求,强化风险监测预警和硬约束早期纠正。坚持“治未病”与“治已病”相结合,持续健全系统性金融风险监测评估框架,扎实开展系统性金融风险评估,每年发布《中国金融稳定报告》,全面评估金融体系稳健性状况。定期开展央行金融机构评级工作,建立起广域覆盖、层次清晰的压力测试体系和常态化工作机制,持续加强对重点领域的风险监测。不断完善基于央行金融机构评级的银行业风险分级分段管理框架。对评级良好的银行开展风险早期预警,及时提示风险,被预警银行大部分在两个季度内即退出预警名单。对处于风险边缘的银行,推动真实化险,防范其劣变为高风险银行。对高风险银行,分类有序压降存量,推动开展硬约束早期纠正遏制增量。2022年硬约束早期纠正试点启动以来,已扩展到19个省份。
三是构建防范化解金融风险长效机制,强化金融稳定保障体系。积极推动制定《金融稳定法》等法律法规。推动落实《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总损失吸收能力管理办法》有关要求,发行总损失吸收能力债券,夯实风险抵御能力。持续完善存款保险制度,目前全国所有存款类金融机构都已加入存款保险。按照50万元的偿付限额,存款保险能为99%以上的存款人提供全额保障。设立金融稳定保障基金,与存款保险基金和相关行业保障基金双层运行、协同配合。目前,金融稳定保障基金基础框架初步建立,已有一定资金积累,并在风险处置中发挥作用。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