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维护国家能源安全:不仅要“开源”更要“节流”

作者: 孟凡君 来源:中国工业新闻网 发表时间:2024-06-15 10:00
分享到:

当前,全球新能源、非常规油气、先进核能、智慧能源、新型储能、氢能等新兴能源技术加速迭代,我国能源发展面临新的战略机遇。6月13日,“能源安全新战略:成就、经验与展望”调研启动会在北京举行,标志着“能源安全新战略:成就、经验与展望”课题调研正式启动。中国社会工作联合会会长、原中央国家机关工委副书记陈存根表示,党和国家领导人提出的“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其中第一条便是推动能源消费革命,抑制不合理能源消费。维护国家能源安全,不仅要“开源”,更要“节流”。首先,通过技术革命在消费端降低能耗并且改善能源消费结构,使用电用能更加节约、集约、高效。同时,应更加关注如何通过结构调整、技术创新、过程优化来降低能源的消耗,从而提高我国的能源使用效率。

中央防范办秘书局原副局长兼研究室主任陈良咨认为,应通过与原来的发展状况对比,阐明能源安全新战略“新”在何处,应寻找能源安全的风险点,包括传统风险和非传统风险。同时,针对能源领域可能发生的风险,提出相关的应对与处置机制。国家审计署原副审计长张通建议:一是全面客观地论证适合我国能源安全发展战略的具体意见和实施情况;二是利用市场化的方法,鼓励民间资本投向民营科技研发;三是构建能源新质生产力;四是制定安全发展和安全评估的框架。

保障能源需求需要付出更多努力

当前,全球能源供需矛盾恶化,能源价格持续波动,市场不确定性加大,能源产业链供应链脆弱性暴露。部分发达国家推动能源产业链本地化、近岸化、友岸化,造成全球能源市场割裂、损害全球能源供应链安全。同时,极端天气频发推高冷热高峰用能需求,降低能源供给稳定性,气候治理带来能源转型不稳定、不经济和不安全隐患。对我国而言,能源科技水平仍处于“局部领先、部分先进、总体落后”的状态,关键领域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格局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碳达峰碳中和促进中心主任王晓光认为,要重点把握“一个核心”:能源安全的范畴和内涵应该如何认识;“两个视角”:站在能源的角度来看安全和站在产业发展、工业发展和社会民生改善的角度来看安全;“三个要求”:能源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要有足够的能源供应、做到绿色低碳以及低成本。

作为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电力装机和用电量预计还将快速增长,在保障能源需求的同时力争实现“双碳”目标,需要付出更多努力。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兼国网能源研究院有限公司执行董事(院长)、党委书记欧阳昌裕认为,未来能源电力需求仍将保持较快增长,保供面临较大挑战,应牢牢把握推动新能源高质量发展这一关键,破解当前需求压力巨大、供给制约较多等问题。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进一步促进新型能源体系、新型电力系统、新型电网统筹协调发展,更加重视能源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同时,能源企业要坚持初心使命,增强核心功能,提高核心竞争力,在服务国家高质量发展中做强做优做大,确保为维护国家能源安全提供有力支撑。

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院士杜祥琬分析,煤炭具有重要性、有限性、不可再生性“三性”,正是基于这样的特性,我国能源结构需要从传统的以煤炭为代表的化石能源为主向以非化石能源为主转变。对于可再生能源,应将自然带来的间歇性、波动性,转变为人可以操纵的灵活性,让它跟灵活性资源、储能和智能电网结合好,使它不仅是绿色低碳的能源,而且是智慧的能源,从而为维护国家能源安全提供保障。同时,能源结构的调整带来能源空间格局的优化,比如中东部地区作为“用能大户”,大力发展新能源,高度重视发展和调动身边的能源,做到高比例自给,可逐步缓解“西电东送”的压力,对国家经济和能源发展全局是有利的。

应注重统筹前端发展和后端治理

新时代,我国能源发展之所以如此迅速,得益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中国能源研究会特邀理事长、大唐集团原董事长陈进行认为,未来,我国应重点研究以下问题:第一,能源安全首先要保障能源供应;第二,保障能源发展质量,处理好速度和质量的关系;第三,将电能在终端能源的占比作为维护能源安全的关键要素。能源系统以电力系统为核心,电力系统以新型电力系统的转型为主攻方向,新型电力系统的实现以发展新型储能为关键环节;第四,供需协同对维护能源安全的重要性;第五,全国联网对维护能源安全的重要性;第六,形成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对维护能源安全的重要性。

伴随国际能源产业链与供应链加速重构,能源科技能否实现长足发展,成为制约我国能源生产供应、危害能源安全的重要因素。中国能源研究会理事长、国家能源局原副局长史玉波认为,十年来,我国始终把保障能源安全放在首位;始终把推进市场化改革作为促进能源结构发展、绿色低碳转型的主线,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始终把能源科技创新放在突出重要位置;同时,我国一直积极参与全球能源治理,保障开放条件下的能源安全。“应更关注如何在开放条件下确保能源安全的命题。”中国广核能源国际控股有限公司党委委员、副总裁方立奎表示。

中国能源研究会副秘书长、节能减排中心主任王凡表示,能源发展的因地制宜问题,抑制不合理的能源消费,发展循环经济;能源供应要具备应急处置能力,做到可持续;能源新技术的应用以及如何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促进能源技术革命。

“应聚焦能源发展中的自身环保问题,目前我国能源环保问题中的科研创新、技术研发,特别是产业政策方面缺乏系统谋划。在能源高速发展的同时,应注重统筹前端发展和后端治理,加强后端处理能力建设,让末端产出向资源循环利用加以延伸。”中广核环保产业有限公司党委委员、副总经理庄连玉表示。

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国际能源安全论坛负责人刘强认为,能源领域十分宽广,涉及多个行业、多个部门,探讨能源安全问题首先要建立框架,将所有相关的职能部门囊括进来。其中,新能源发展带来了诸多挑战,如何及时防范化解发展过程中的潜在风险,如何更好地统筹发展和安全,是应该重点关注的问题。“构建新型安全系统十分紧迫,必须发展高安全性、低成本、可持续、市场应用导向的电化学储能技术,比如固态铅电池以其本质安全的特性,为保障新能源领域安全提供有力支撑。”衡阳瑞达电源有限公司董事、副总经理刘毅说。(孟凡君)


作者:孟凡君

编辑:袁海霞

分享到: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快来抢个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