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国际局势日益复杂,特别是红海危机的持续,中欧班列作为物流大动脉的作用更加明显。6月5日,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重庆市副市长郑向东介绍,重庆作为最早开行中欧班列的城市,已经累计开行了近16000列,发运货物130万标箱、运输货值超过了5300亿元。在国际贸易、国际物流存在诸多不确定性的情况下,未来中欧班列开行的班次和货运量持续扩大是确定的,这是因为在“硬联通”上,通道运输网络持续完善。目前,开行的线路已经达到51条,可以通达欧亚113个城市节点,并且与西部陆海新通道、长江黄金水道联动,基本实现了欧亚地区的全覆盖。“未来,中欧班列所搭乘的货物规模会越来越大,货物品类会越来越丰富,贸易主体也将越来越多元,一定会出现更多的新业态新模式。”郑向东说。
郑向东表示,中欧班列在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共同努力之下,已经探索出了一条凝聚共识、合作共赢、充满活力的发展之路。目前,中欧班列已经成为广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在“软联通”上,通道服务效能持续提升。重庆全面推广快速通关、全程保险、跨境金融等特色服务,创新探索陆上贸易规则,开展铁路运单金融服务等多项试点,贸易便利化水平不断提高。在“供应链”上,物流安全保障持续强化。近期,在国际海运航路受阻的情况下,重庆中欧班列运往欧洲的货量和货值分别增长了217%和190%,展现了国际贸易陆路运输的韧性和潜力。在“需求侧”上,各方参与通道合作的积极性持续提升。中欧班列作为高效稳定的公共产品,已经成为最优的国际物流解决方案之一,“向海而生”的开放模式正在向“海陆共生”的开放格局转变。
中欧班列对重庆产业发展的促进作用会持续加大,因为中国开放的大门会越开越大,随着“朋友圈”不断扩大,与沿线国家贸易合作日益密切,将会有更多的高品质国际商品进入国内市场。因为开行线路越来越成熟,欧洲、中亚、东盟市场高效联通,跨境资金、技术、人才加速交融,将会使重庆深度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因为产业生态越来越好,中欧班列沿线地区产业链供应链加速融合,将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和发展潜力。比如,电子信息产业是作为重庆的支柱产业之一,中欧班列开行以来累计运输相关产品超过10万标箱、货值超过了1800亿元。
作为西部陆海新通道的发起者、推动者、建设者,重庆积极发挥通道物流和运营组织中心的作用,主动协同国家有关部委和沿线的“13+2”省(区、市)以及东盟各国,共同推动西部陆海新通道高质量发展,主要取得了以下进展。一是着力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形成跨越山海的通道网络。常态化开行铁海联运班列、国际铁路联运班列和跨境公路班车,延伸拓展中老泰跨境班列、中缅公铁联运班列等新路线,目前为止西部陆海新通道可通达辐射123个国家和地区的514个港口。二是着力推动产业贸易合作,积极促进通道经济高质量发展。按照“通道带物流、物流带经贸、经贸带产业、产业聚要素”的发展思路,高起点规划建设重庆枢纽港产业园,重点发展装备成套、先进材料和现代物流等产业。2024年4月,重庆已经签约开工了第一批重点项目,总投资超过400亿元。三是着力推动物流降本增效,持续提升通道运营便利化水平。协同抓好改革创新、数字赋能,2023年通道运输综合物流成本同比下降3.5%。通过建设数字通道有力促进了海关、铁路等系统互联和数据共享,为市场主体提供高效的服务。四是着力推动国际交流合作,持续扩大通道的“朋友圈”。推动中新合作、澜湄合作等平台机制与陆海新通道有机衔接、相互促进,定期举办陆海新通道国际合作论坛,合作建立陆海新通道旅游推广联盟,带动沿线地区对外开放。
郑向东表示,下一步,在提升对外开放能力方面,重点将抓好三个方面的工作。首先,建好通道网络,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国际物流集疏运体系,开行钦州至新加坡“天天班”航线。其次,搭好合作平台,深化跨境产业链供应链合作,打造向西向南的国际贸易中心。与此同时,要抓好改革创新,积极探索陆海贸易新规则,扩大多式联运“一单制”的应用规模,迭代升级数字陆海新通道,推动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取得更多标志性成果。(孟凡君)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