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濮阳市司法行政系统坚持“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理念,全面发挥服务保障民营经济振兴发展职能作用,努力营造舒心高效、放心规范、暖心便捷的法治化营商环境,护航保障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深化制度机制保障,营造公平透明环境。常态化考核聚焦责任落实。明确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具体任务和评价标准,将打造法治化营商环境工作成效、民营企业评价营商环境结果纳入年度法治建设考核和法治督察重点内容。通过听取工作汇报、组织座谈、实地走访等多种方式,全面了解考评单位在营造法治化营商环境、保护民营企业发展方面工作情况和存在问题,督促抓好问题检视和整改,着力破解营商环境建设中的瓶颈壁垒。
合法性审查聚焦源头治理。严格按照《濮阳市企业家参与涉企政策制定实施办法》,充分运用部门联动、专家论证、座谈研讨、书面审查等方式,对涉企政策类文件进行合法性审核及公平竞争性审查把关,并认真听取相关企业和行业协会、商会意见建议,改善企业良性发展政策环境。按照“谁实施,谁清理”的原则,对涉企政府规章和行政规范性文件进行定期清理,重点消除违法增设市场准入和退出条件、限制或者约束企业经营活动、增加企业义务等方面的制度内容,减轻市场主体生产经营成本。
专项调研聚焦参谋决策。成立优化营商环境专班,充分发挥司法行政系统在涉企法治工作的“桥梁纽带”作用,深入企业开展营商环境专项调研30余次,精准把握企业关切及需求,推动调研成果转化,及时调整优化法律服务,出台了《服务保障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十条措施》。同时,及时总结全市法治化营商环境工作经验,深入分析存在问题,提出针对性对策建议20余条,为推动法治化营商环境配套制度建设提供支撑。
强化行政执法监督,激活护航发展动力。“四张清单”彰显执法温度。组织濮阳市城市管理局、濮阳市市场监管局、濮阳市农业农村局等18家行政执法单位梳理本部门执法依据,及时认领本部门行政执法不予处罚、从轻处罚、减轻处罚、不予实施行政强制事项共计713项,其中不予处罚220项、从轻处罚343项、减轻处罚129项、不予强制21项,并在濮阳市政府网站全面公开,接受社会监督。截止目前,已适用“四张清单”作出决定76件,减免金额265.75万元。坚持包容审慎精准监管,根据不同违法行为,综合运用提醒教育、行政建议、行政指导、责令改正等柔性监管措施,规范行使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持续优化宽严相济、稳商助商的依法行政环境,充分保护市场主体活力和社会创造力。
“一张表单”提升执法效率。对市场监管、生态保护、交通管理、行政审批等重点领域实行企业联合检查机制,各执法部门结合被检企业实际情况及各部门检查内容确定具体检查事项,制定“一表通查”检查记录表,通过一张表单告知企业执法检查的内容、检查时间,通过一张表单反馈检查结果和整改内容,最大限度减轻执法行为对民营企业生产经营带来的不利影响。同时,拓宽民营企业参与行政执法监督渠道,在15个企业建立行政执法监督联系点,聘请15名社会各行业人士担任特邀行政执法监督员,征询推进行政执法监督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以及对行政执法单位的评价。
专项整治破解执法难题。在河南全省率先出台《关于建立健全(濮阳市)全市纪检监察机关和司法行政机关工作协作配合机制的意见》,强力纠正违法执法行为并进行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提升行政执法监督质效。在主题教育中,濮阳市委针对“逐利执法”问题突出、执法方式简单粗暴、执法程序不规范等行政执法领域存在的问题,开展专项调研,召开主题教育反面典型案例解剖式调研集中学习研讨会。重点选取应急管理、生态环境、交通运输等17个执法领域,开展突出问题专项整治行动,通过收集问题线索、案件评查,纠正逐利执法、执法不规范、执法方式简单僵化、执法粗暴、执法“寻租”等问题,推动行政执法水平普遍提升,并将专项整治成果转化为解决法治领域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的常态长效机制。
优化法律服务供给,提升司法服务质效,法治体检防风险。组织律师服务团、工商联、商会深入企业开展义务“法治体检”活动,详细了解企业生产合同管理、劳动用工、投资担保、安全生产等情况,深入分析企业发展过程中的难点、痛点和堵点,对企业合规经营提出针对性建议,为企业量身定制“法治体检套餐”,指导企业完善相关规章制度,帮助企业提前预防和化解法律风险。同时,组织协调普法志愿者、法律服务工作者深入园区、企业一线开展“法润千企”法治宣传活动,引导企业树立合规意识,强化企业法人依法经营理念和企业员工依法维权意识。
矛盾化解促平安。联合濮阳市工商联下发推进商会人民调解组织建设实施方案,指导各县区依托人民调解中心、律师调解室设立商会服务窗口,开展商事纠纷调解工作。主动对接企业,重点围绕企业劳资纠纷、工伤事故、劳动争议、生产经营纠纷等重点领域,加大涉民营企业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力度,准确掌握涉企矛盾纠纷动态,综合采取联合调解、协助调解、委托移交调解等方式,及时有效化解涉企纠纷,防止矛盾纠纷激化升级,积极营造利于企业发展的和谐稳定环境。开通民营企业员工法律援助“绿色通道”,快速受理解决务工人员讨薪、工伤赔偿、劳动合同纠纷等法律援助诉求,义务提供法律咨询、法律风险建议等服务。
助企纾困增效能。在乡镇(街道)司法所设置基层联系点,方便群众就地申请涉企行政复议,开通涉企行政复议“快立、快审、快结、快调”通道,实行“容缺受理、事后补充”。同时,坚持骨干力量提速审办,除重大疑难的行政复议案件外,一般要在60日内办结,全力维护民营企业合法权益。建立涉民营企业公证快速响应机制,设立公证助企惠企服务窗口、便企服务岗,对涉企公证证明实行清单式、打包式办理,真正做到一次办、上门办、容缺办、快速办。(张英蓝)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