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业报记者 余娜
DNV(挪威船级社)近期发布的《中国能源转型展望》报告揭示了中国能源转型的巨大成就及其复杂性,并显示出化石燃料在其能源结构中的持久性特征。报告显示,中国正以其可再生能源的规模与技术优势建立自己作为全球绿色能源领导者的地位,尽管化石燃料在2050年在能源结构占比仍将达到40%。
“强烈的政策聚焦和技术创新正在将中国转变为绿色能源强国。中国的能源转型有很多值得赞赏的地方,有明显的迹象表明中国正在可再生能源、储能和传输技术方面努力脱碳和发展清洁技术。中国有潜力继续加快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进一步推动能源转型,在2050年之前更接近净零排放。”DNV集团总裁兼首席执行官艾瑞民表示。
可再生能源替代煤炭快速脱碳
报告预测,能源独立是中国能源政策背后的关键动力,但仅部分实现。电力部门正在通过用国内来源的可再生能源替代煤炭来快速脱碳,到2050年,国内生产的煤炭将基本满足国内需求,石油和天然气的供应将继续依赖进口。尽管到2050年,石油消费将从2027年的峰值减半,但其在石化和重型运输(航空和航运)中的使用将持续,84%的石油使用将通过进口满足。天然气消费将保持高位,2050年的消费量略低于2023年的水平,58%的天然气将需要进口。
在电气化和能效提升的推动下,中国的能源使用将在2030年达到峰值,并到2050年减少20%。2050年,中国将与经合组织太平洋地区竞争世界上电气化程度最高的地区,电力将满足最终能源需求的47%。能源强度到2035年将下降三分之一,到2050年将比现在的水平减半,达到2.2兆焦/美元。
随着中国电力结构的转型,可再生能源的占比将从目前的30%,至2035年达到55%,至2050年达到88%。中国将利用其规模、经验和出口网络优势,协助世界其他地区实现全球可再生能源目标。核电装机容量的绝对值将增加一倍,但核电在电力生产中的份额仍然很小,到2050年约为5%。
记者注意到,报告还对中国的能源政策和实施进行了全面分析。中央政府坚定不移地规划、引导能源系统发展向绿色转型方向发展;财政部发布的《财政支持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表明,中国将继续大力支持转型;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能源局发布的《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标志着中国氢能产业进入了新的增长时代;水电潜力巨大,仍然是中国电力投资的重点。
强大的政策支持反映在绿色技术的快速采用上。中国已经是可再生能源投资的领先者,到2050年可再生能源装机量将增加五倍以上。2010年,风能只占中国电力发电的1%。然而,政策已经为该行业注入了强大的动力,如今风能已经成为中国在煤炭和水电之后的最大电力来源。2023年风电占总电力供应的9.4%。到本世纪中叶,中国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风能市场。
同样,2015年,太阳能在电力发电中的比例不到1%,而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这一比例已经上升到今天的5%。到2050年,太阳能和风能将各自贡献38%的发电量。
中国的能源使用将在2030年达到峰值,并在2050年减少20%,这主要由电气化和能效改进驱动,同时也得益于人口结构的变化,包括预计的1亿人口减少。
从2023年中国占全球二氧化碳排放的三分之一,到2050年,这一份额将减少到五分之一。在绝对值上,中国的排放将减少70%,接近实现其2060年碳中和的目标。
报告还指出,电力和氢能对于中国的脱碳目标至关重要,同时也巩固了其在清洁技术领域的市场领导地位。到本世纪中叶,中国将在建筑业、制造业和运输业等所有主要需求领域的电气化方面取得巨大进展。中国将在难以实现电气化的领域使用氢及其衍生物,例如航运和航空以及高热制造工艺。
“到本世纪中叶,电力、氢及其衍生物将占中国最终能源需求的53%。仅电力在最终需求中的份额就会从目前的25%上升到2050年的47%。中国将成为全球电气化程度排第二位的地区。”报告预测。
非化石能源发电将主导电力投资
报告显示,过去二十年来,中国积极投资能源基础设施。在电力需求不断增长的推动下,这种投资趋势将在未来几十年持续下去。对于非化石能源,预计可再生能源和核能在整个预测期内,都能获得稳定且有竞争力的融资。
中国的资本成本普遍较低,这是新建发电、电网和天然气基础设施等资本密集型项目关键成本驱动因素之一。
报告预测,非化石能源发电将主导电力投资发电,有望占据能源部门的大部分投资。到2050年,电力的份额将增加一倍,以满足约一半的能源需求。2030年之前,可再生能源投资每年将超过1500亿美元,到2050年将达到每年2500亿美元左右。在全球范围内,到2030年,中国的太阳能光伏投资将占全球的35%,风电占27%,核电占40%,仅这三个领域的总投资约为1.3万亿美元。
水电在全球具有最大的潜力,一直是中国电力投资的早期目标。未来十年将投资超过3300亿美元,新增120GW装机容量,直到2030年代中期在自然水文的限制下达到约500GW的水电最大潜力。
看好可再生能源发展潜力,不少能源企业、投资机构持续加码。
东方江峡产投总经理李航表示,其所在机构主要围绕“新型电力系统”的股东集团产业链开展投资,其中约有30%数量的项目为光伏技术或装备;风电、储能、氢能项目数量也各占近20%。新能源技术的快速迭代中不断产生新的投资机会,例如在光伏领域,近期比较受关注的是异质结等高效晶硅技术的普及;风电领域变革更多是大型化,以及向海上发展;储能方面,随着可再生能源比例的提高,未来对于长时储能的需求会越来越大,例如抽水蓄能、液流电池等。
对于投资过程中的主要挑战,李航提醒,受近期IPO收紧等影响,2023年中国的私募股权投资总金额接近7000亿,比2022年下降了23%,与2021年的巅峰时期相比近乎斩半。市场降温同样影响到了对可再生能源行业的投资热情。
对于可再生能源行业的并购,普华永道中国能源与基础设施并购交易主管合伙人翟黎明坦言,过去很多年的发展以供给侧为主,但现在应更加重视需求侧的布局,提升全社会用电量中新能源的占比。
“如果需求侧不起来,仅仅是供给侧的投资,不利于激发社会资本参与能源转型。过去主导市场的百分之八九十是国家队来做,但当前有更多的社会资本参与进来。风电、光伏基础设施投资,是并购发生相对集中的领域。”翟黎明说。
报告预测,以太阳能、电动汽车、电池为代表的清洁能源(即绿色能源,是指不排放污染物、能够直接用于生产生活的能源,包括可再生能源与核能)行业目前正在推动中国的增长。2023年投资总额将达到8900亿美元,同比增长40%,几乎相当于同年全球化石燃料供应的所有投资。随着中国《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24年本)》这一政府投资路线图将清洁能源技术列为首要任务之一,这一趋势将持续下去。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