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能源品牌周 | 通威股份邱艾松:光伏产能严重过剩 P型电池将在今年彻底出局

作者: 余娜 来源:中国工业新闻网 发表时间:2024-05-12 20:06
分享到:

中国工业报记者 余娜

5月9日,510中国品牌日•能源产业品牌宣传周暨能源产业品牌建设年会(2024)(以下简称“2024能源品牌周”)在北京辽宁大厦举办。在2024能源品牌周“发展新质生产力将重塑中国能源产业品牌价值”专题会上,通威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通威股份”)金融总监邱艾松发表了题为《光伏产业“寒冬期”品牌塑造新思路》的主题演讲。

邱艾松认为,光伏行业兼具周期性与成长性。过去20年,受政策影响需求、技术迭代、供应链扩产周期时间不匹配等影响,我国光伏行业呈现出产业链价格、产能及盈利呈周期性规律波动。

“中国光伏行业发展的20年,每5年经历一轮周期。光伏产业经历过从供给短缺到过剩的历史。在阶段性过剩时,产业链价格呈下降趋势,会进一步刺激行业需求并同时淘汰一部分行业中较弱的竞争者。”邱艾松说,“2024年,光伏各环节产能均超过1200GW,产能严重过剩。”

在他看来,两大原因导致了光伏产能过剩。

第一,非市场化资源配置导致产能过剩。2023年光伏制造全产业链新增产能比行业累计的所有量还多。当下的产能过剩,本质上是非市场化资源配置导致的,一是资本市场,二是地方政府的招商意愿。

第二,知识产权紊乱导致产能过剩。国产光伏设备厂商已成功打破海外龙头对中国光伏设备的长期垄断,完全实现国产化,中国设备厂商提供的大量同质化设备,也导致了产能过剩。在光伏赛道火热之后,人才争夺与“挖人大战”激烈展开,导致了无序竞争加剧。

“伴随技术迭代与落后产能的淘汰,光伏行业的并购重组或将增加,产业链各环节集中度有望进一步提升,行业龙头企业会进一步加强在技术领域的研发,加强在行业内的话语权,新技术的发展和优势产能的布局也将加速,先进产能永不过剩。”邱艾松分析,“为光伏行业作出技术贡献的企业,将穿越‘周期’活下去。”

邱艾松预测,随着P型电池平均转换效率接近24.5%理论转化效率的极限,新一轮的光伏电池技术迭代正拉开序幕。“N型加速渗透,正式进入主流期;P型将在2024年彻底出局。”邱艾松说。

在其看来,在当前P型向N型转换的技术转型背景下,存在对升级N型料的需求。伴随着前两年硅料新产能的不断投入,硅料2024年产能预计能满足1000GW以上发电量的终端需求,硅料供大于求的问题凸显。现阶段国内具备N型硅料生产能力的企业分别是通威股份、特变、大全、亚硅、丽豪5家产品稳定运行的头部企业。这5家企业到2024年底的产量可满足720GW组件需求,即能满足2024年终端需求。因此,仅能生产P型硅料的企业市场空间受限。

“现阶段由于技术迭代TOPCOn产能不及预期,具备一定销售溢价。因此,大量产能涌入,全行业已宣布扩产TOPCon的产能就超过1700GW,一旦产能过剩,价格将直逼到现金成本的位置,不具竞争力的产能将出清。”邱艾松说。

邱艾松建议,产能拉满,折旧最低,企业生产成本最低,是过剩市场下的最佳竞争策略。过剩市场下,通过“价格战”加速竞争对手出局成为企业的第一考量。此时,亏损与否已经不再重要。企业是否拥有健康的资产结构、充足的现金储备将成为能否度过严冬的重要因素。

据不完全统计,自去年第四季度以来,我国已有16家A股光伏公司宣布终止或延缓投资项目,这些项目投资规模合计超600亿元。

“自去年四季度出现产业链价格剧烈波动,技术迭代加速,盈利空间被挤压,二三线企业难以竞争。资金和市场因素影响下,推迟或终止产能建设成为风险控制的选择。”邱艾松建议。

3月29日,n型组件最低国内招标的最低报价为0.822元/W(不含税0.73元/w),已经介于一线垂直一体化企业的现金成本,龙头企业间的淘汰赛已打响。

对此,邱艾松预测,由于龙头企业,尤其电池片、组件环节TOP10产能仍远大于市场需求,预计销售价格将持续下行至0.73-0.77元/W之间。届时,部分龙头企业由于亏损现金,产能也将面临出清。如果2029年新增装机到3000GW,各环节产能在今年底至后年就能满足市场需求,竞争相对放松。在某些产能利用率降低的情况下,仅部分不具备竞争力的二三线产能逐渐出清,大部分光伏企业将继续生存。


作者:余娜

编辑:袁海霞

分享到: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快来抢个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