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是科教大省,科技实力雄厚,创新成果丰硕。5月7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湖北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邵新宇表示,下一步,湖北将继续发挥湖北科创优势,加强“顶天”的原始创新,促进“立地”的成果转化,全力打造新质生产力核心引擎。
近五年来,湖北每次获评国家科学技术奖数量都居全国前5,科技成果就地转化率也不断提高,从37%上升到65%,这主要得益于湖北持之以恒抓科技创新,创新能力、创新实力不断提升。一是立柱架梁,构建科技力量矩阵。湖北以建设武汉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为引领,建成覆盖基础研究、技术研发、产业应用的高水平科技力量矩阵,构筑了科技创新的“四梁八柱”。以1家国家实验室、35家全国(国家)重点实验室、8个已建在建大科学装置为代表的高能级科创平台,有效集聚了技术、人才、资本和产业需求,成为重要的创新策源地。比如,脉冲强磁场大科学装置,汇聚了国内外近百位优秀科学、技术与工程人员参与建设,多项技术指标达到国际一流水平。同时,吸引了北大、清华、哈佛、剑桥等130多个物质科学、生命科学等领域世界“顶流”科研单位,开展1894项科学研究。比如,全球最大功率20兆瓦“海上大风车”,能够实现整体充磁、性能大幅提升,就应用了该装置的成果。
二是聚力攻关,加速关键技术突破。湖北聚焦光电子信息、高端装备、生命健康等优势领域,着力在基础研究、关键技术、重大产品上取得突破。形成了电磁能、类脑科学、卫星导航定位等一批国际领先技术,产出了全球首颗高分辨率雷达卫星、全球存储密度领先的三维闪存芯片、全球首款临床全数字PET-CT等一批高端产品。比如,武汉大学牵头北斗通导遥一体化技术攻关,设计的北斗星地一体化增强系统将全国3万多个卫星导航基准站定位精度提升至厘米级。
三是创新机制,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湖北率先在全国建设以“用”为导向的科技创新供应链平台,健全政产学研金服用“北斗七星式”的转化体系,每年新建概念验证中心、中试平台20家以上,促成500多项重大科技成果在省内转化。比如,心肌旋切设备就是由中试平台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的临床需求和概念原型的基础上,整合医工学科交叉和科创金融资源,迅速将样机做成手术器械产品,成功解决了“不开胸、不停跳”切除肥厚心肌这一世界性难题。
湖北是全国三大智力密集区之一,拥有院士81位,高校132所、在校大学生200万,科研机构3600家、研发人员35万,这些都是湖北最宝贵的“压箱家底”,也是高质量发展的最大潜力所在。邵新宇介绍,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把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统筹安排,湖北在这方面进行了积极的实践与探索。
一是以创新平台聚合教育科技人才力量。湖北依托国家级和省级创新平台,打通优质高校、优势学科、优异人才、优秀企业同向奔赴的通道,使教育科技人才产生倍增效应。比如,华中农业大学牵头组建了湖北洪山实验室,汇聚8名院士、147名国家级高层次人才、151名博士后,把学科和产业连在一起、把技术和应用融在一起、把成果转化与科研人员利益绑在一起,两年来取得玉米和水稻增产关键基因等12项国内首创、国际一流的重大科研成果,2次入选中国十大科技进展。
二是以重大任务牵引教育科技人才高效融合。湖北探索“企业出题、政府立题、联合答题、市场判题”协同机制,引导和支持高校院所围绕产业科技重大需求开展科技攻关、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比如,为了突破汽车芯片“卡脖子”难题,东风公司牵头组建“车规级芯片创新联合体”,组织了包括多家高校院所的2000多名科研人员协同攻关,研发出4款车规级芯片,武汉理工大学专设了“东风班”进行人才定制培养。
三是以分类培养打造教育科技人才梯队。湖北遵循人才培养规律,分类型、分阶段配置教育资源,梯次培育卓越工程师、拔尖创新人才、战略科学家等创新人才队伍,以适应科技攻关多元人才需求。建设卓越工程师学院、未来技术学院、湖北科创学院,深入实施“楚天英才”“博士后倍增”等行动计划,支持其承担各类纵向、横向科研项目,促进教育科技人才耦合联动。比如,湖北正在实施人形机器人突破工程,相应地在不少高校开设了机器人工程专业,定向培养交叉学科人才。接下来,湖北将进一步深化探索,为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深度破题作出湖北贡献。(孟凡君)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