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业报记者 曹雅丽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4月28日,由国务院参事室主办的2024中关村论坛平行论坛——“创新驱动助力绿色发展论坛”在京举办。多位国内外专家学者围绕如何进一步激发全社会创新创造活力,建设低碳安全稳健的新型能源体系,科技创新赋能传统制造业实现绿色发展等话题展开深入探讨。
绿色发展取得新成效
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UNIDO)副总干事兼执行干事邹刺勇在视频致辞中提到,《巴黎协定》充分认可创新是长期有效应对气候变化以及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要素。创新气候政策能够激发技术创新,世界各国政府正在通过包括排放交易计划支持市场转变激励措施以及研发补贴等一揽子政策推动经济向绿色发展转型。气候政策促进了绿色创新与应用,并增加了绿色专利的申请。
“然而,在清洁技术研发和应用方面仍存在巨大投资缺口。”邹刺勇表示,清洁技术和创新投资在2023年增长了17%,但距离实现《巴黎协定》的目标每年仍有3万亿美元的资金缺口。对电动汽车和电池储能等主流技术的投资也必须翻倍。但是中小型企业往往无法获得成本合理的融资方案,需要资金促进技术和创新的发展。这需要借助新的融资方案或便利投资机会来实现。
邹刺勇表示,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正在尽其所能促进创新绿色发展。
中国绿色发展情况如何?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一季度,我国绿色发展继续取得新成效。一季度,单位GDP能耗同比下降0.1%。如果扣除原料用能和非化石能源消费量后,能耗将下降更多。
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国家统计局原总经济师姚景源列介绍,我国的外贸出口“新三样”(新能源汽车、锂离子蓄电池和光伏产品)产量世界领先;今年4月1日至14日,我国新能源乘用车渗透率突破50%,成为中国绿色交通和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阶段性标志;今年一季度我国高技术制造业利润实现两位数同比增长,引领工业利润增长长期向好趋势。
此外,新时期大气污染治理迈入了新阶段。国务院参事、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教授朱彤表示,世界卫生组织于2021年修订并加严了空气质量指导值,空气质量持续改善和更大程度保护公众健康面临更大的挑战,“双碳”目标的设立也为中国的环境保护工作提出了更严的目标和更高的要求。空气质量标准的修订,将有助于推动减碳减污的协同,为新能源等创新技术的推广提供更宽广的空间,也将引领绿色发展的实现。
“中国应尽早将修订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纳入日程,推动减碳减污协同,为新能源等绿色技术的创新和应用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助力‘双碳’目标的如期实现。”朱彤表示。
构建新型能源体系
建设新型能源体系,既是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支撑,也是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必然选择。
北京市政府参事、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欧阳明高指出,随着风电、光伏等新能源发电供应主体的大幅增长,以及新能源汽车快速发展,分别在发电侧、负荷侧给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带来极大挑战。
欧阳明高认为,风光电等可再生能源,集中和分布式结合的发电系统,氢气、电池等技术存储间接式能源,能源互联网以及电动汽车等新能源五大支柱分开发展的第一阶段已经过去,今后需要将五大支柱统筹协调发展。
“新能源协调发展和互动式发展,将是中国新型能源体系下一阶段的主基调。”欧阳明高强调,要建立新型能源体系,必须要重视储能。按照时间周期,储能主要分为三种方式。第一种是长周期、跨季节的灵活性调节方式,目前主要对煤电厂进行灵活性改造,未来在燃料方面,要把煤一步一步减下去,由氢取代煤,而并非直接拆掉火电厂;第二种是电化学储能;第三种是电动汽车车网互动(V2G)储能技术。
数字技术撬动绿色发展
当前,互联网革命进入下半场,制造、能源等传统工业领域的数字化转型成为数字经济发展的主战场。与会专家认为,数字技术是撬动绿色发展的关键支点。
中科院院士、北京大学教授梅宏认为,推动绿色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涉及到清洁能源、节能减排、低碳技术、循环经济等一系列绿色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其中,信息技术将发挥不可或缺的赋值赋能作用,可以打通从产品生产、商品流通、生活消费、废物利用等全过程,并有效提高资源和能源的利用效益。提质增效,就是对绿色发展的基本贡献。
“通过信息技术的深度应用对自身进行全方位、全流程、全链条的颠覆性改造,以达到降低企业生产能耗、提高劳动生产率、提升产品质量等目的。相信,数字化转型一定能够大幅提升这些传统行业的绿色发展水平。”在梅宏看来。
梅宏表示,数字经济作为一种继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之后的新经济形态,主要特征是数据成为新的关键生产要素。促进数字经济新形态的有序形成和健康发展,必须夯实数据要素市场、数字治理体系与数据技术体系“三大基石”。
加拿大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教授沈卫明指出,大型企业是现阶段我国推进绿色低碳发展的主力军;中小微企业虽然起步相对较晚,但具备巨大的节能潜力,建议推动数智化与绿色化深度融合,助力中小企业绿色发展。例如,以APS、MES等数字化系统为代表的数字工具,可帮助中小企业实现生产全流程的标准化、自动化、精细化,在提升生产效率的同时大大降低单位产品能耗。
此外,与会专家也指出,当前我国科技创新落地仍存在一些“堵点”,相对于科技专利数量,由专利孵化而来的产业相对较少。为此,姚景源建议,要大力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融合,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通过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等制度安排,为企业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激发企业内在创新动力。
原国务院参事、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院长林毅夫认为,在以人工智能、数字经济为代表的新经济浪潮中,中国不仅与发达国家处在同一起跑线上,更具备丰富的人力资本、巨大的国内市场规模和优秀的产业配套体系等优势。如何解决我国关键领域创新能力不足的“卡脖子”问题?林毅夫认为,只要认准技术方向,发挥好新型举国体制优势,集中力量研发攻关,再难的技术,快则三年慢则五年,我国都能取得突破。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