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海南多项经济社会指标增速处在全国前列。其中,GDP增长9.2%,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8.5%,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6.3%和8.3%,体现自贸港经济形态的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分别增长15.3%、29.6%。而且,海南的开放很好体现了“双向”特点,进口占比约三分之二,对外直接投资增长104.9%,让世界分享了海南和中国发展机遇。4月11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海南省委副书记、省长刘小明围绕“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加快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作介绍。
刘小明表示,当前,海南统筹封关运作准备和经济社会发展,充分开展封关运作各项压力测试,努力在高水平开放上提升“领先度”,在高质量发展上跑出“加速度”,在高品质生活上增强“感受度”,更好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一是以自贸港建设引领高水平开放。二是以新质生产力赋能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三是以“三位一体”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融合发展。四是以全省一盘棋、全岛同城化的理念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五是以争当“双碳”优等生的担当加快绿色低碳转型。六是以发展思维加快补齐民生短板。
打造科技创新和科技体制改革“双高地”
刘小明介绍,近些年,海南坚决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按照《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要求,坚持蹄疾步稳的工作节奏,推动自贸港建设成型起势,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政策红利加速释放,海南成为投资热土。二是先行先试高标准经贸规则,制度型开放稳步扩大。三是封关运作准备全面铺开,持续迈向更高水平开放形态。四是风险防控扎实有效,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显著提升。刘小明表示,海南前瞻布局南繁种业、深海科技、商业航天“三大未来产业”,打造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实践地。同时,打造科技创新和科技体制改革“双高地”,聚焦生物育种、海洋观测、卫星大数据应用等领域开展技术攻关,扩大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加快科技成果产权制度改革。
海南省副省长、省科技厅厅长谢京表示,近年来,海南充分发挥温度、深度、纬度和绿色“三度一色”比较优势,加快打造种业、深海、航天创新高地和推动绿色转型,科技创新工作取得显著成效。比如,三亚的“南繁硅谷”、深海科技城已经成为全国种业科技创新和深海科研的标杆和聚集地。随着国内首家商业航天发射场的建成,航天科研力量也正在加速向海南集聚。近三年来,海南科技发展可以用“四个新”来概括:一是国家级创新平台取得新突破,以崖州湾国家实验室落地为标志,海南的国家级科创平台数量实现了翻番;二是研发投入达到新高度,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增速连续3年位居全国前列,专利申请授权数增长2倍多;三是科技人才引育有新成效,重点领域国家级人才呈现几何式增长,研发人员全时当量增长翻番;四是企业创新取得新进展,全省高新技术企业增长75%,技术合同成交额增长近3倍。
接下来,海南将在加快打造科技创新和科技体制改革“双高地”方面着力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进一步发挥比较优势,提升在“陆、海、空”等重点领域的科技创新能力,为国家战略科技发展作出海南贡献。二是进一步聚焦做有用的科技,围绕数字经济、石化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以及南繁、深海、航天三大未来产业,推出一批场景应用,加大科技成果转化,推动创新链和产业链的深度融合。三是进一步突出制度集成创新,开展科技体制改革三年攻坚战,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力争取得标志性成果。四是进一步充分利用自贸港的开放优势,提升国际科技合作水平,打造具有竞争力的国际开放创新环境。
采取各种务实有效的举措来优化营商环境
“营商环境好不好,经营主体说了算”。刘小明认为,海南营商环境有两个特点,第一个特点强调自贸港法治化,所以在营商环境建设过程中着力构建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2021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南自贸港法》,把相关政策用法律形式固化下来,给经营主体更稳定的预期。第二个特点是建立了营商环境的管理体系,在2022年底成立了全国第一个营商环境建设厅,2023年市县层面营商环境局都相继建立,构建一个营商环境的建设体系,统筹营商环境的建设工作,使海南的营商环境持续改善。
海南省委省政府把营商环境作为自由贸易港建设“一本三基四梁八柱”的重要一“柱”,摆上重要位置,想方设法从企业获得感和感受度出发,采取各种务实有效的举措来优化营商环境。海南省政府副秘书长、省营商环境建设厅厅长陈际阳介绍,海南提出要擦亮两个品牌:一个品牌叫做“自贸港请您来投诉”,另外一个品牌叫“自贸港为您来服务”。支撑第一个品牌的是营商环境问题受理平台,目前已经运作了3年多。海南总共接受了企业投诉的7000多个各种各样的问题,其中超过95%的问题得到办结,有一些甚至还是海南建省前就留下的老大难问题。一个品牌叫做“自贸港为您来服务”,海南不断推出各种各样的为企业的服务措施,比如2023年下半年,海南全省开展面向规上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的大调研大服务活动,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带头,带着机关干部走进企业,送政策、送服务、解难题,最后再请企业背对背对机关干部进行测试,最后企业满意度达到96%以上。
2024年,海南省委、省政府启动了营商环境整体提升攻坚战,主要突出八个字:“有求必应、无事不扰”。在“有求必应”方面,优化了一些机制,比如,海南把营商环境问题受理平台、12345便民服务热线以及各种各样其他诉求反映渠道整合在一起,打造了企业问题全量归集处置机制。企业有难题,随时随地“吐槽”;所有的问题放进同一个系统,解决到什么程度,对企业而言、对政府的责任部门而言都一目了然,政府更容易跟踪督促。而且,海南有四个字叫做“无事不扰”,为了真正做到这一点,最近上线了一个涉企活动统筹监测平台,政府部门到企业开展调研、邀请企业领导人参加活动、开展执法检查,要数字、要资料通通要到系统上登记一下、备案一下,虽然政府是感到麻烦一点,但是经营主体感到便利、感到舒心,所以就有可能更加专心致志地生产经营。
在打造新质生产力重要实践地新赛道上要做到“五个图强”
海南提出要打造新质生产力重要实践基地。刘小明认为,打造新质生产力重要的实践地主要是基于海南的两大比较优势,第一个优势是温度、深度、维度和绿色这“三度一色”自然的禀赋,第二个优势是自贸港的政策和开放红利的加持的优势。具体来说,海南在打造新质生产力重要实践地新赛道上要做到“五个图强”:
一是“向种图强”。海南地处热带,全国主要农作物品种中,超过70%的都是经过南繁的培育,目前集聚了2800多家种业创新企业,南繁种业的产值突破了120亿。下一步,海南将全力攻关种子这一“农业芯片”,加快建设服务全国的“南繁硅谷”。比如,2023年很火的国产树上熟榴莲就是在三亚上市的,海南将加强研发创新和开发利用,让更多进口果蔬“国产化”。
二是“向海图强”。海南是我国管辖海洋面积最大的省,应用场景广阔,目前已有海洋高新技术企业上千家,一批重大深海装备落地运行。接下来,海南将积极发展深海科技、海洋智能装备制造、深远海养殖等新兴海洋产业,力争2024年海洋生产总值突破3100亿元。海南有一个更大的目标,就是争取用10年时间再造一个“海上海南”。
三是“向天图强”。海南地理纬度适合发展航天产业,目前全国第一个民建民用的商业航天一号发射工位已于2023年年底建成,二号发射工位也已于2024年3月底土建完工,预计6月具备常态化发射能力,有很多国内头部商业航天企业在竞位等候发射。围绕火箭链,海南还将拓展推进卫星链、数据链等“航天+”产业项目落地,打造集发射、研发制造、旅游、国际交流于一体的文昌国际航天城。
四是“向绿图强”。目前,海南深入打造“清洁能源岛”,大幅降低碳足迹,清洁能源装机比重达78.5%,位居全国前列。博鳌亚洲论坛2024年年会期间,东屿岛近零碳运行得到广泛关注。海南将探索更多变“碳”为“宝”的实践路径,建设清洁能源岛2.0版,发展海上风电、光伏等绿色产业,推动绿氢“制储输用”,推进石化新材料等产业绿色转型升级。
五是“向数图强”。利用海南自贸港“数据安全有序流动”政策,完善5G、绿色算力、国际通信海缆等数字基础设施,推动全业务国际通信出入口局尽快落地,丰富游戏出海等方面的应用场景,打造数字大健康、关键核心零部件等优势特色产业,做强做优自贸港数字经济。(孟凡君)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