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注重创新引领:山东将坚定实施工业经济“头号工程”

©原创 发表时间:2024-04-10 16:18
分享到:

山东是人口大省、文化大省、资源大省、经济大省,承载着党中央、国务院赋予的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重大责任。4月10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山东省委副书记、省长周乃翔围绕“中国式现代化山东实践: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作介绍。周乃翔认为,当前,山东战略机遇叠加、发展基础坚实、比较优势突出,全省上下人心思上、实干进取,干事创业的精气神持续高涨。山东将更加注重创新引领,大力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更加注重生态优先,坚定走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之路;更加注重营商环境,让各类经营主体在山东竞相发展;更加注重为民造福,努力让山东人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他诚挚邀请社会各界常到山东来走一走、看一看,体验“好客山东、好品山东”。

扎实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

周乃翔介绍,当前山东省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强省建设迈出坚实步伐。一是经济实现量质齐升。全省地区生产总值近三年年均增长6%以上,2023年达到9.2万亿元,万亿级城市达到3个;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超51%、同比提升超3个百分点,经营主体达到1474万家。二是科技创新成果丰硕。全社会研发投入增速近三年保持在12%以上,全国重点实验室达到21家,全球首座第四代高温气冷堆核电站投入商运,东方航天港海上发射卫星57颗,世界首套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交通系统研制成功,发明专利拥有量2023年达到24万件、同比增长26.5%。三是产业升级步伐加快。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近两年平均增速达7.4%,11条标志性产业链加快培育,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超200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032家,科技型中小企业突破4.5万家;国家级工业互联网平台47个,产业数字化指数居全国前列。

据介绍,2024年,山东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以上,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5.5%左右。周乃翔表示,山东扎实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实施新质生产力培育三年行动计划。一是强化科技创新,突出企业主体地位,在集成电路、工业母机等领域,实施100项重大科技创新项目;二是强化产业升级,抓实抓好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重大机遇,加快构建“6997”现代化工业体系,包括6个传统产业、9个优势产业、9个新兴产业、7个未来产业;三是强化人才引育,深入实施顶尖人才集聚行动、领军人才“筑峰计划”和泰山人才工程,畅通科技、教育、人才良性循环。

与此同时,山东做强上合示范区、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自贸试验区等国家级开放平台,强化高质量招商引资,推动外贸外资固稳提质;加快建设世界级港口群,持续壮大海工装备、海洋生物医药等优势产业集群;深入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加快核电、海上风电等五大清洁能源基地建设,推动更多城市用上核能供热;沿黄9市压减整合炼钢、电解铝、炼油产能的总吨数,创建省级以上绿色工厂370家、绿色工业园区38家,推动产业腾笼换鸟、凤凰涅槃,向“绿”而行、向“新”而行。

以“数字变量”撬动新型工业化发展“最大增量”

山东是经济大省,也是工业大省、制造业大省。工业规模体量大、供给体系全、动能转换快、两化融合深、发展态势好。2023年,山东全省工业增加值达2.92万亿,“四新”经济投资增长11.1%,国家级工业互联网平台数量、产业数字化指数、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指数均居全国前列。山东省副省长范波表示,山东将坚定实施工业经济“头号工程”,聚焦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集群化方向,奋力在新型工业化发展中勇闯新路、勇挑大梁。一是将全力抢抓高端化赛道。统筹优化传统产业,壮大新兴产业、布局未来产业,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因地制宜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着力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力争今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52%左右。二是将全力做强智能化引擎。一体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加快企业智改数转网联步伐,努力以“数字变量”撬动新型工业化发展“最大增量”。2024年,山东力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覆盖率达到90%左右,较2023年提升2-3个百分点。三是将全力推进绿色化转型。加力推动节能降碳减排,努力构建全链条绿色工业体系,2024年要确保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下降4%以上。四是将全力走好集群化路子。坚持“点、线、面”有机结合,点上梯度培育大中小各类企业,线上做强标志性产业链,面上建强先进制造业集群、做优工业类产业园区和开发区。

2024年1-2月,山东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9.4%,高于全国2.4个百分点。范波说,2024年,山东力争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000家左右,新推动20家左右企业进入100亿级、10家左右企业进入500亿级企业行列,新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000家左右。未来产业是推动新型工业化的重要方向,山东在区块链、虚拟现实等24个重点领域均有积极布局,山东将聚焦人工智能、量子科技、深海空天等七大未来产业,加紧打造一批先导区和特色园区,加快塑造新型工业化新优势。同时,山东围绕落实“更加注重经略海洋”“建设世界一流的海洋港口”等部署要求,不断创新思路举措,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坚持陆海统筹,奋力向海图强,海洋强省建设迈出坚实步伐,主要体现在“四个加快”:

一是海洋经济加快发展。2023年全省海洋生产总值突破1.7万亿元,保持全国第二位。二是海洋科技加快突破。山东海洋领域唯一的国家实验室崂山实验室入轨运行,46个“国字号”海洋科研平台集聚山东,近年来海洋领域16个项目获得国家科技奖,居全国第一。三是港口建设加快推进。山东拥有20万吨级及以上大型泊位29个,“世界上有多大的船,山东就有多大的码头”;2023年货物吞吐量19.7亿吨,保持全国第一。四是海洋生态加快改善。2023年山东近岸海域优良水质比例95.6%,居全国第三位。下一步,山东将持续推进“港口、产业、生态”建设三大行动。第一个行动是聚力打造世界级港口群。第二个行动是聚力培育海洋新质生产力。第三个行动是聚力绘就人海和谐新画卷。

中国工业报记者注意到,山东聚力培育海洋新质生产力方面,一是着力突破新技术。全力做好服务保障,推动崂山实验室规范运行,瞄准“卡脖子”问题,推进实施44项重大海洋科技创新工程项目、2个示范工程项目。二是着力突出新制造。培育壮大海洋高端船舶和工程装备、海洋生物医药、海洋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集群,打造全球领先的海工装备研发制造、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千万千瓦级海上风电“三大基地”。三是着力培育新业态。大力发展海洋牧场综合体、海洋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形态,构建完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到2025年全省海洋生产总值年均增长6%,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18%以上。

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山东是科技大省,也是创新大省,人才规模大、产业基础好、创新能力强,具备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良好条件和坚实基础。山东省副省长宋军继介绍说,从投入看,山东省级科技创新发展资金连续两年超过145亿元,带动全省全社会研发投入增长12.1%。从成果来看,工业母机、碳纤维、合成橡胶等国产替代实现重大突破,全球首座第四代高温气冷堆核电站投入商运。从人才来看,国家级领军人才达到7400余名,2020年以来年均集聚高校毕业生81.8万人,较2019年增长43%。从产业来看,2023年以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新产业为代表的“四新”经济投资占比超过57%,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达到51.35%、提高3.1个百分点,科技型中小企业突破4.5万家。

宋军继认为,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接下来山东将紧紧抓住创新这个“牛鼻子”,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其中主要有“四个关键”:第一个是政策集成规划引领。山东正在研究制定“新质生产力培育三年行动计划”等文件,将于近期印发实施。同时,将围绕传统产业转型、新兴产业培育、未来产业布局,推动人才链、教育链、产业链、创新链融合发展,促进创新资源向新质生产力集中。第二个是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2024年山东要实施100项省级重大科技项目,这当中由企业牵头承担的比例不低于90%。同时,要重组200个以上省重点实验室,由企业承担的比重达到75%左右,真正让企业在科技创新当中站“C位”、唱主角。第三个是把好成果推向市场。常态化开展“山东好成果”遴选发布工作,每月遴选5项左右重大创新成果,每个季度开展一次对接路演活动,每年评选10项左右标志性成果,推动更多的好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第四个是打造一流创新和产业生态。深化科技奖励、人才分类评价、成果评价三项国家改革试点,加快构建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深化科技合作交流,推动香港科学园山东分园建设,2024年争取落地技术合作项目500项。深化实施泰山人才工程和领军人才“筑峰计划”,举办第三届人才发展大会,让更多“千里马”在齐鲁大地竞相奔腾。(孟凡君)

编辑:孟凡君

分享到: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快来抢个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