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业报记者 曹雅丽
“我们坚持一张蓝图干到底,画好‘工笔画’,打造‘实景图’。去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2%、经济总量达到4.4万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8.2%、超过6000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水耗保持全国省级地区最优水平,北京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今年要着力加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上发挥北京优势。”3月19日,北京市委副书记、市长殷勇在国新办举行的“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表示。
科技创新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写入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并被列为2024年十大工作任务的首位,是一个最大亮点,凸显我国对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视和迫切感。中国工业报记者注意到,在全国多个省市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均将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作为2024年的重点工作,其中,北京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24年北京将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新闻发布上,殷勇表示,今年要着力加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上发挥北京优势。
“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是中央赋予北京的使命。北京教育科技人才优势突出,北京有基础、有条件为国家科技自立自强作出贡献。”殷勇表示。
殷勇表示,面对全球新一轮的科技和产业变革,北京还将继续抢抓机遇。在提升科技攻关能力方面,牢牢把握三个聚焦。聚焦“突破”,深入实施关键核心技术的攻坚计划,围绕各个相关领域,努力突破“卡脖子”的技术难题;聚焦“占先”,围绕着未来信息、未来健康、未来制造、未来能源、未来材料、未来空间等20多个方向,积极抢占未来的产业发展制高点;聚焦“升级”,就是围绕我们高精尖产业30多个细分领域,强化科技创新,不断提升重点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突出解决四类问题。针对产学研脱节的问题,北京着重建立企业主导的创新联合体,用好‘揭榜挂帅’机制,推动产学研能够更好协同;针对科技成果转化难的问题,要落实好成果转化条例,切实保障研发人员的权益,让他们充分享有转化的收益。”殷勇表示。
针对科技园区“小散弱”的问题,殷勇表示,北京“一园一方案”,优化提升各分园的发展质量,采取末位淘汰机制,倒逼各个园区提升运营管理能力;针对科研主体活力不足的问题,给予新型研发机构更大自主权,政府不干预日常活动,但是要加强第三方的考核评估,对评估结果不佳的,在资金支持等方面逐步“退坡”,实现扶优汰劣。
“北京还将统筹教育科技人才资源,培育壮大各类科技力量,持续深入实施基础研究领先行动、关键核心技术攻坚计划,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新赛道;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推进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生物制造等一批标志性项目,巩固扩大人工智能、高级别自动驾驶等行业领先优势,着力打造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加快完善创新生态体系,压茬推出新的中关村先行先试改革政策,扎实推进世界领先科技园区建设,为北京高质量发展聚势赋能。”殷勇表示。
多措并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记者了解到,北京市政府工作报告在谈及今年重点任务时,明确给出了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所涉及的7项具体任务。
具体是实施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行动,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加快推进集成电路重大项目,在光电集成、芯粒技术等领域实现更大突破;加强原创新药和高端医疗器械研发,培育生物制造等医药健康产业新增长点;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积极布局电机、电池、电控、车规级芯片等关键零部件产业链;推进超高清视频全产业链优化升级;促进新能源、新材料、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开辟量子、生命科学等未来产业新赛道;优化专精特新企业梯队培育体系,助力更多企业发展壮大。
“北京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在于科技创新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要持续推动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推进传统领域‘迭代’、新兴业态‘抢滩’、未来产业‘占先’,厚植新质生产力基础,塑造首都发展新动能。”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局长姜广智在接受中国工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要全力塑造数字经济发展优势。推进数据基础设施建设。”姜广智表示,从当前看,数字技术具有最大的赋能作用和巨大的发展潜力,要深化人工智能大模型伙伴计划,加快垂类大模型在医疗、教育、工业、生活服务等领域商业化落地,培育做强百家垂类大模型企业,将算力券政策向应用端倾斜,形成千家生态伙伴和千项原生应用。在集成电路、传感器件、超高清视频、高性能服务器,光通信等领域鼓励和支持企业技术创新。特别是重点启动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4.0阶段建设,机器人创新新应用等重大示范工程。
姜广智表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要加快培育未来产业。
“《北京市促进未来产业创新发展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发展未来信息、未来健康、未来制造、未来能源、未来材料、未来空间等6大领域20个细分产业,在前沿技术领域持续研发攻关,保持先发优势;在产业转化关键阶段,支持加快产品创制和企业培育。”姜广智表示。
姜广智表示,加强政策精准投放,实施通用人工智能、6G、元宇宙、类人机器人、氢能、新型储能等产业专项政策。探索“边研发、边转化”的未来产业创新成果快速产业化机制,在全国率先建设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等重大产业创新平台,工程化组织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落地转化,加快“1到10”“10到100”产业转化速率。加快打造未来产业集群,建设中关村人工智能大模型产业聚集区、互联网3.0产业基地等未来产业示范区,吸引聚集未来产业优质企业,树立未来产业发展标杆,形成各区错位互补发展格局。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北京作为科技创新中心,有责任有条件率先发展新质生产力。”姜广智说。
新质生产力释放强大动能
十年来,京津冀三地一批优势产业链和先进制造业集群逐步形成,十年历程表明,新质生产力已经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强劲的推动力和支撑力。
姜广智告诉记者,2023年,京津冀地区工业增加值达到2.43万亿元,是2013年的1.43倍。产业链群建设深入推进,京津冀生命健康集群是全国首批先进制造业集群名单,产值规模占全国20%以上。汽车、氢能等产业链区域配套更加紧密。共建园区相继落地,北京(曹妃甸)现代产业发展试验区、北京·沧州渤海新区生物医药园、张北云计算产业园等一批共建园区形成特色产业聚集态势。试点示范项目加快突破,京津冀城市群纳入国家燃料电池汽车首批示范城市群,中国电信京津冀智能算力中心投入使用。
“下一步,北京将与天津、河北一道,以科技创新和产业协同为重点,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着力打造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先行区和示范区。”殷勇表示。
殷勇表示,京津冀协同是重大的国家战略,京津冀也是我国资源禀赋最为互补的一个区域。北京科技、人才、资本等优势突出,天津在重点产业布局、港口贸易、货运物流这些方面具有非常便利的条件,河北在土地、劳动力等要素方面竞争力强、发展空间广阔。
“所以我们三地完全能够实现优势互补、协同发展。接下来,要着力优化提升首都功能,在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展现北京作为”殷勇说。
殷勇表示,将继续深化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不断完善区域公路网络,加快城际铁路建设,促进区域空港、陆港、海港口岸互联互通,使人流、物流等要素流动更加顺畅。
“将深入推进创新链产业链协同。”殷勇表示,围绕氢能、生物制造等这些产业链条,“一链一策”开展产业链延伸和协同配套,共同打造先进制造业集群。
此外,共同优化区域发展环境。殷勇表示,在营商环境方面突出区域一体,推动出台京津冀一流营商环境建设行动方案。在政务服务方面突出“同事同标”,比如要新增加企业的资质资格互认事项20个以上。公共服务方面突出共建共享,促进北京优质教育、医疗等资源能够在京津冀更大范围内服务好广大群众。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