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7日,广州巨湾技研有限公司董事长黄向东在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上发表《加速电动汽车普及:亟待超快充电池与生态协同共进》的演讲。
黄向东表示,超快、极快充电是提升电动汽车接纳度和普及率的“对症良方”,需要产业各方协同共进,以构建车端与桩端的高效生态。同时,他还向产业各方提出建议,鼓励支持新质生产力和先进的动力电池产品,引导行业健康有序地升级发展。
黄向东认为,2023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再创新高,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深入研究后会发现,电动汽车的保有量亟需大幅提升。充电焦虑依然是主流消费者接纳电动汽车的最大阻碍因素。黄向东在论坛上强调,超快、极快充电是提高电动汽车普及率,提升用户对电动汽车接纳度的“对症良方”。同时,他进一步补充,这要求构建采用超快充电池的车端与超快充网络的桩端协同共进的生态。
“我国超快/极快充技术已全球领先,并在电池端、车端、桩端得到充分验证。”黄向东在会上说到,“巨湾最早量产的一批超快充电池包已装车服役超过900万公里。”他在会上还公布了巨湾技研超快充电池服役相关数据,其中总行驶里程已达980万公里,在超快充电池应用方面保持领先。
虽然我国超快/极快充电池、整车和充电设施的应用条件日趋成熟,但在进一步推广普及的过程中仍面临着问题。黄向东认为主要体现在两点,一是关于快充型电池的认定缺乏在标准和认证方面的支撑;二是超充基础设施建设有待提速,且已建成的超充网络无法形成合力。对此,他提出三点建议:
一是严格遵循《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2.0》的“汽车动力蓄电池技术路线图”总体目标,对完全达成各阶段技术经济目标的产品,对其生产厂及应用车企,出台倾斜和支持政策,鼓励技术进步。例如对提前并完全达到极快(5~10min)和超快(10~15min)的快充型动力电池相关技术经济节点指标的产品,出台相应的倾斜扶持和推广指导政策。
二是大功率/超快充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布局适度超前,并消除人造“围墙/孤岛”强力推行互联互通,使超快充生态与车型、电池协同发展、互相促进,以利超快充车型市场消费、提升EV保有量占比。
三是在延续和优化新能源汽车车辆购置税减免等政策中,增设面向超快/极快充电车型的倾斜条款。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