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业报记者 曹雅丽
发展新质生产力,不仅要盯住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科技前沿产业,也要关注好资源开发利用等基础性产业建设。
今年全国两会,全国人大代表、广西科技大学科研处处长邓朗妮表示,氦气被誉为“气体黄金”“气体芯片”,广泛应用于临床医学、航天、核工业、微电子、低温科学、国防军工等高科技领域,是一种不可替代的稀缺战略资源。需求与现实的巨大反差,迫切要求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征程中,加强氦气产业的科技创新力度,全面提高有限资源的开发利用效率。
全国人大代表、广西科技大学科研处处长邓朗妮
为此,邓朗妮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是突出战略摆位。我国氦气储量仅占全球总量的2%,属于名副其实的贫氦国家,但需求量占全球总需求量的11%,又是典型的氦气消耗大国。因此,大力发展立足国内、自主可控的氦产业和相关技术,从根本上克服氦气短供风险,对于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保障国家产业链安全十分紧迫和重要。建议将氦气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给予重点扶持。
二是优化规划布局。按照“推进产业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建设具有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要求,纳入国家中长期产业发展规划,在产业政策、资金投入、资源配置、激励机制等方面给予稳定有效的长期支持,促进形成氦气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和有利预期。注重从“链”上着手,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布局产业链,着力打通束缚产业发展的堵点卡点,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保证产业体系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立足资源禀赋、优化产业布局,加强原料供应、产品应用等上下游产业的衔接融合,打通产业链条,提升产业效益。对接国家布局的东北、华北、西南、西北等“百亿方”储气库群建设,既着眼当前资源实际,又前瞻思考国家产业布局均衡和安全需求,不断完善氦气产业全国布局。除现有天然气主产区外,可考虑利用广西地近川渝等天然气资源富集地区、海陆交通便利、战略纵深大等优势,布点建设氦气提取、存储、深度开发利用相关产业。
三是强化科技创新。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近年来,我国着力加强战略性资源关键技术突破,加速实现氦气国产化。中国有研集团自主研发氢氦分离提纯装置,柳钢气体公司生产出99.9999%高纯氦气,在氦气产业技术研发方面,我国已具备一定基础。甘肃庆阳瑞海嘉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常温膜分离法提氦技术”,开辟了适合我国天然气资源实际的氦气提取新模式,弥补了国内传统提氦技术能耗高投资高的弊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建议进一步总结成熟经验和技术成果,结合各地天然气资源和氦气提取的实际发展需求加以推广,推进低品位含氦天然气资源实现商业化高效能开发。
四是凝聚发展合力。加强政策研究支持,针对氦、铜、钾、磷、铀等战略性资源,构建完备的政策体系。统筹好各方面力量,尽快建立国家战略资源协调机构,统筹开展氦气等关键战略资源的开发利用,加速实现国产化,确保资源安全、产业链安全和国家安全。将氦气产业相关人才纳入国家人才培育计划,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工作,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激发各类人才创新创业创造活力。加强产学研用结合,创新合作模式和方式,组建“氦气产业链完善与提升创新联合体”,聚集氦气产业链产学研用优势创新资源,特别是加强科研院校与一线企业的对接,瞄准氦气工业技术前沿,针对氦气产业发展需要,联合攻关,不断推进氦气产业发展跃升。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