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业报记者 曹雅丽
十八大以来,中共中央启动实施了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具有全局性意义的区域重大战略,在提升我国国际竞争力、保持经济稳定增长、重点领域改革先行先试等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为优化国家重大生产力布局,全面推动高质量发展,今年全国两会,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潘复生建议把西三角(重庆-成都-西安)协同发展确立为国家区域重大战略。
潘复生表示,布局西三角协同发展区域重大战略,有利于国家在优势区域、重点领域和重点方向集中资源支持,有利于加快形成辐射带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的增长和动力源,有利于促进全国共同走向现代化全体人民实现共同富裕,有利于全国一体化可持续发展。
潘复生表示,“西三角在“欧亚一体化”和“一带一路”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中担当着重要角色。布局西三角协同发展战略,有利于加强西部地区内外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形成与东部沿海地区优势互补、协同互动的新发展格局,有利于联手打造更高标准的对外开放平台和国际交往承载区,拓展开放合作新空间,有利于成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战略支撑。”潘复生表示。
“布局西三角协同发展战略,大力推动能源、科教、产业等重点领域深度合作,推动产业、人口及各类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有利于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和关中平原城市群连成一片,形成一个强大、繁荣、安全、稳定、畅通的国家战略腹地。”潘复生表示。
此外,西三角协同发展可以实现一体化策划、一体化布局、一体化推进,在交通建设、科技创新、产业布局、法律法规等方面可以大幅度降低发展成本、提高发展效率、改善和创新发展环境。特别是法律规章一体化更有利于实现资源共享,更有利于国家战略的实施和区域经济科技社会协同、高效和可持续发展。
对此,潘复生建议:
一是确立西三角协同发展为国家区域发展重大战略。中共中央、国务院把西三角协同发展确立为区域重大战略,参照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区域重大战略,成立西三角协同发展领导小组,统筹指导和综合协调西三角协同发展区域重大战略实施,组织拟订并协调实施西三角协同发展战略规划、重大政策、重大项目和年度工作安排,协调解决重大问题,督促落实重大事项。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国家发展改革委。
二是研究编制西三角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抓紧研究编制《西三角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对基本原则、战略定位、发展目标、重点任务、组织领导等进行系统设计。力争在2025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实现规划发展目标时,正式启动实施西三角协同发展战略。指导重庆、四川、陕西和国家相关部门,编制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产业和创新协同发展、城乡区域融合发展、生态共建环境共保、公共服务开放共享、共同打造内陆改革开放高地等专项规划,研究创新、产业、人才、投资、金融等配套政策和综合改革措施,推动形成1+N规划和政策体系。
三是统筹建立西三角协同发展工作机制。重庆市和四川省、陕西省作为推动西三角协同发展的责任主体,要明确各省市的工作分工,完善工作机制,落实工作责任,制定具体行动计划和专项推进方案,把规划纲要确定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建立市场化、社会化推进机制,探索设立一批跨区域一体化运作的发展银行、科技社团、新型智库、产业联盟等专业推进机构。完善规划实施的公众参与机制,广泛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营造全社会共同推动西三角协同发展的良好氛围。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