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部部长怀进鹏:发展数字教育是必修课

来源:中国工业新闻网 发表时间:2024-03-09 17:39
分享到: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普及化教育阶段,量的“短板”已经不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正处于人口红利加速转向人才红利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3月9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举行民生主题记者会。教育部部长怀进鹏认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加速演进,拔尖创新人才是促进和提升国家核心竞争能力最重要的战略资源,这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支撑。我国坚定不移地走好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之路,让更多拔尖创新人才涌现出来,为培养发展新质生产力、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战略支撑和先导力量。

怀进鹏表示,教育部将围绕国家重点布局,突出发展新质生产力,建设面向国家和区域发展的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在基础研究、技术创新,特别是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等方面,通过多方协作来加大创新人才培养,在人才培养中不断提高创新能力。

在拔尖创新人才上、在人才自主培养能力上发力

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对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作出部署,这就要求教育系统在构建人才自主培养体系、深化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面进行改革和创新。怀进鹏认为,我国建成教育强国、建成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需要在拔尖创新人才上、在人才自主培养能力上发力,这也是满足发展新质生产力、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对人才需求的关键一招、破题之举。发展新质生产力、实现现代化需要各方面人才,需要各领域拔尖创新人才,所以分类推进高等教育改革是应对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走向普及教育的必然要求。同时,鼓励高校各展其优势特色,发挥其人才培养的优势,对基础学科、交叉学科和新兴学科,围绕国家经济社会急需的人才,在基础研究、工程技术等方面加强人才培养。

发展新质生产力,既需要牵引源头创新的基础学科、交叉学科和新兴学科的拔尖人才,也需要服务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工程技术人才和大国工匠、能工巧匠,既需要科学家,还需要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以及大批青年科技人才队伍,更需要一大批全面发展的、投身中国式现代化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发展新质生产力,迫切需要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同时也清楚,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创新是核心要素,基础和先导靠教育,通过教育来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在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中,要从发现、选拔、培养和评价全过程中来理解和推进。要在不同学段中实现全过程的人才培养,因此要从打牢基础做起,这就要求坚持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夯实基础教育基点,通过在基础教育中推进探究实践的科学教育,把科技工作者、科学家请进校园,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养成良好的科学习惯,掌握科学的方法。同时,要加强基础教育阶段与高等教育阶段的有效衔接,进一步构建学段衔接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和培养体系。而且,发挥高等教育的龙头作用,实施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将科技发展趋势与社会发展需求相结合,来优化设置学科专业,更好地深化人才培养机制的改革和人才评价机制的优化,不断激发人才发展创新的潜质,

人才培养既是民生,更是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的大计。怀进鹏表示,教育部会加大对高校青年科技人才的支持,在学术生涯起步阶段就开始长周期、高强度、稳定支持,允许试错、宽容失败,让青年人才敢坐冷板凳、敢闯无人区,产生重要的原创性、颠覆性成果。在人才培养上,要不断地下硬功夫、笨功夫,不走捷径、不取巧,愿意啃硬骨头,坚持人才长期培养的目标。同时,布局区域技术创新中心,以科技成果转化为牵引,特别提倡“刀在石上磨,人在事上练”,在实战中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发展数字教育是必修课

数字教育属于“数字中国”建设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塑造教育发展新优势、提供更加优质教育的重要平台。怀进鹏认为,数字教育对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发展不平衡的大国来说,要实现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发展数字教育就不是我们常说的选修课,而是必修课,不仅有意义,而且确实有实效。我国推进数字教育就是期望推动教育均衡和能力提升,通过数字化来改变、改善、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用一根根网线去消弭数字鸿沟,用一块块屏幕去链接不同的课堂。

怀进鹏说,数字教育不仅是技术平台和工具平台的变化,更重要的是能够让学生们在实践中受益,能够配合和支持教师们更高质量地备课和教师的成长提高。同时,期望通过这样的平台,通过大数据的分析,更好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遇到的疑难问题和在家、在校生活当中对学习的感受,这有利于学校提高育人、管理及治理能力,同时期望成为一个世界交流的平台。目前,我国已经把国家智慧教育平台打造成为了国家教育的精品资源平台和面向学生、教师提供公共服务的重要平台。

近年来,我国全力建设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先后三年推进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就是希望通过这样的努力,来研究、开发和汇聚高质量、多类型、体系化的优质教育资源,真正建成不打烊、全天候、“超市式”的公共服务平台。怀进鹏认为,应对数字经济和数字发展,学生既需要具备数字素养、科技素养,也需要国际交流合作的能力。目前,优质课堂“时空”交叠处处可见,优质课程跨越山海时时可及正在变成教育的现实。在疫情期间,为了能够保证孩子们的成长,享受不间断的教育,我国开展了一场大规模在线教育教学的实践,真正推进实现“停课不停学、停课不停教”,有力地保障了在特殊情况下,在世界最大规模的教育体系中保持教育的连续性,让孩子们的成长和受教育尽量不被疫情影响。

疫情转段后,教育部深入分析和研究世界教育变革和演进的趋势,为进一步提升教育质量,教育部专门组织来自科技界、产业界和教育界等不同方面和地区的专家,包括教育专家、心理专家,来共同研究和思考在这样大规模的基础教育下,在面向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发展中,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应该如何发展,更好拓展数字化应用的场景和服务范围。怀进鹏强调,建设国家智慧教育平台要有一种情怀,要把它建成“离不开才叫真本事,用得好才是硬道理”。所以,以“应用为王”来建设平台,就是让学生离不开、用得上,让老师离不开、用得上,这就是最大的民生,这就是更好的以人民为中心来发展教育。

在进一步推动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建设当中,首先要做强教育资源,扩大教育资源的优质供给,让理工农医、STEM教育、美育教育、劳动教育这些优质课程资源能够为全社会提供。同时,做大应用示范,扩大全国应用的覆盖面,让每一个学校、每一个孩子都能有自己个性化的教育平台。2024年,教育部会加大选择一些应用急需、条件具备的地方来建设示范应用平台,同时向中西部、向边远地区加大国家资源整合,支持、指导所在地、所在学校来构建这样的平台,真正让孩子们、让学校有自己的平台、有自己个性化的学习方式,能够更好地因材施教,让学校提高治理能力。(孟凡君)


编辑:孟凡君

分享到: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快来抢个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