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体现为“稳”有支撑、“进”有动力、“好”可持续,彰显了自信和底气,吹响了奋进号角。我国要把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着力提升科技创新“硬核力”、产业体系“竞争力”,大抓产业、主攻工业,紧扣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全力推动优势主导产业做大做强做优,大力推动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在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委员张涛认为,要立足产业优势、科技优势、人才优势,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
全国人大代表、国家卫健委科学技术研究所所长马旭表示,围绕处理好推动创新中政府作用和产业政策之间的关系,探索加快推进中试创新产品的新机制,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为重大创新特别是对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有带动性的创新,留出足够的充分竞争的市场空间。
以传统产业升级催生新质生产力
我国经济回升向好、体现了强劲韧性和活力,要把成本控制和经济可承受理念贯穿重大工程、重大项目、重要装备经费投向使用全过程,注重低成本、高效益、可持续。全国人大代表、民进福建省委主委严可仕说,2023年,我国爬产业转型和动能转换的“坡”,过企业信心和预期不足的“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经历了“爬坡过坎”的不易和艰辛,更能体会到“见风景”的欣喜与荣光。
全国人大代表、聊城市市长张百顺认为,我国要围绕全面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强化创新驱动,推动产业链系统升级,打造更具竞争力的产业链条、更具驱动力的产业引擎、更具融合力的产业生态、更具承载力的产业空间、更具支撑力的产业保障。“要加大对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支持力度,在政策、资金、项目等方面给予倾斜,增强传统产业城市发展的内生动力活力,以传统产业升级催生新质生产力。”张百顺表示。
我国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数实融合的任务仍然艰巨,目前正在制造业转型升级攻坚阶段。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临清三和纺织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宛斌建议:加强政策支持和要素保障,推动传统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方向转型;给予传统行业财税、金融支持,加大对制造业技术改造的资金支持力度,确保要素跟着项目走,推动好项目、大项目尽快落地实施。
实际上,我国推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大装置集群建设,要正确处理好总量扩张与质量提升的关系,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以新质生产力支撑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市人大常委会主任蒋卓庆认为,国家应在产业链项目融资、工业增加值统计、财税分享等方面出台有利于调动相关地方积极性、促进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的配套政策制度,鼓励各省级政府在区域内共建产业合作园区,跨省域发展重点产业链。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所长张学军代表建议:一是加快推进国产高端科学仪器自主可控,我国高端仪器依赖进口,数据安全风险较大,研制力量分散,要优化战略布局,统筹各地基础优势,集中力量打造区域创新中心、组建“国家队”;二是加大国产自主可控制造体系的支持力度,加强对自主可控的装备制造支持和采购力度,放宽市场准入,采取积极的财税优惠政策,支持国产装备发展。
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我国经济发展质量效益明显提高,发展含金量不断提升,唱响中国经济光明论的“奋进曲”。全国人大代表、农工党天津市委主委马延和指出,我国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立足先进制造研发优势,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要加大各类科技创新平台的开放力度,与央企、高校、科研机构等深化合作,实现共建共治共享;完善以重大成果产出为导向的绩效考核评价机制,从贡献、影响等维度对人才进行综合评价,引导科技人才研究真问题、拿出真成果。
当前,我国实施制造业技术改造升级工程,加大研发投入力度,推动传统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方向转型。全国人大代表、天津钢管制造有限公司管加工事业部元通分厂主任工程师李刚认为,传统制造业要守正创新,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上下功夫,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高职工技能水平,为发展新质生产力赋能。我国要依靠科技创新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我国推动发展动力活力持续释放,要牢牢把握创新驱动发展这个重大战略,推动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做优做强。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移动河南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经理楼向平表示,面向金融、通信、电力等数据资源丰富的垂直行业,建设数据要素市场示范特区;推动人工智能创新发展和可信治理;加快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通用技术(集团)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于旭波建议,持续加大高水平基础研究的保障力度,深化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加快提升产品和服务的智能化水平,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专精特新企业;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建设高水平科研人才、高技能人才队伍;积极发挥数控机床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联合体协同作用,充分开放科研、验证平台和应用场景。
事实上,完善成果转化的途径和机制方法,要鼓励和引导基础研究及其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工程应用、生产线和产业链。给予政策和资金支持,促进基础研究科技创新成果与产业链高度融合。全国人大代表、南开大学副校长陈军认为,在国家层面尽快出台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的政策,畅通学术与产业之间的转化桥梁,推动更多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有力保障。
促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良性互动
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对发展数字经济、培育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进行部署。全国人大代表、九三学社山东省委主委程林认为,要更加注重基础科学研究,加大科研经费投入,提升原始创新能力;更加注重市场作用,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激励企业加大创新投入;更加注重科学文化建设,提升全民科学素质,激发创新发展活力;更加注重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充分利用全球科技创新资源。
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要推动人才链与创新链、产业链的深度融合,系统解决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和高新技术企业培育“最初一公里”的问题,培养一批拔尖创新人才,产出一批原创性、颠覆性、引领性的科研成果。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青岛市市长赵豪志表示,要更加注重面向产业需求,加快推动技术创新、技术变革,推动传统优势产业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和“卡脖子”技术突破,大力开展新兴产业重大科学课题研究和技术攻关示范;更加注重数字赋能,因地制宜推进大中小各类企业数字化改造,实施智能算力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专项建设,加快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全国人大代表、中光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智超认为,要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制度优势,构建开放式创新大平台,激发创新发展活力与动力;深化应用场景牵引,促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良性互动;强化政府、市场和社会的有机结合,推动跨区域协同创新;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提供人才支撑。
全国人大代表、贵阳市委副书记、市长、贵安新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马宁宇表示,要聚焦算力、赋能、产业“三个关键”,瞄准人工智能新赛道,积极抢占智算、行业大模型培育、数据训练“三个制高点”,全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智算基地,努力在算力、赋能、产业上实现新突破。
全国人大代表、海信集团控股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贾少谦代表建议,科技部牵头支持以龙头企业为主体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发展;工信部牵头加大对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项目扶持力度,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加强前沿技术研发、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产业链建设等工作,提升产业竞争实力;商务部牵头发挥新一轮“以旧换新”对绿色消费的撬动作用,推动高质量耐用消费品更多进入居民生活。(孟凡君)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