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开幕。李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以下简称《报告》)中提到“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实施标准提升行动”、“加快统一全国大市场建设”、“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等工作重点。围绕上述内容,钢铁行业可以在以下五方面开展标准提升行动,助力钢铁行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和国际化(简称“四化”)推进。
一、以标准协同创新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
《报告》提出,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实施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行动。钢铁行业是流程工业,产业链条长,关联产业多,上下游联系紧密。上游方面,我国铁矿石外采度高,废钢、焦炭等也存在供需偏紧等问题。下游方面,部分钢铁产品在推广应用上存在难点和堵点,如钢结构,由于结构设计、材料生产、构件加工、建设施工等协同不足,导致推广应用受阻。钢铁行业正在推动建立产业链上下游共建共享共赢的统一标准,积极邀请上下游产业链广泛参与钢铁标准研制,充分发挥标准产业协同效能,增强钢结构等重点产品在上下游产业链的标准协调配套、有效衔接,提升产业链韧性和水平。
二、以新型标准体系促进行业转型升级
《报告》提出,实施标准提升行动,加快构建适应高质量发展要
求的标准体系。钢铁行业结合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和国际化发展新需求,已完成国家标准体系优化方案,形成与行业发展相适应的新型标准体系。目前,150余项国标体系优化专项计划已经下达,钢铁行业正在积极推进整合存量项目和一批绿色低碳、智能制造等领域增量项目的研制工作,推动以新型标准体系为抓手,激发行业转型升级新动能,促进形成行业发展新优势。
三、以强制性标准筑牢高质量发展安全底线
《报告》提出,制定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标准指引,完善重点领
域监管规则。当前,钢铁行业正在对关乎工程建设质量、使用风险比较高、安全隐患较大的钢筋、钢丝绳等6项重点产品,加快制定协调统一的强制性国家标准,实现“当强则强、应强尽强”,为完善重点领域监管提供有力依据,推动提升产品质量,保障生产生活安全,规范市场行为,筑牢高质量发展的安全底线。
四、以标准国际化塑造中国钢铁国际竞争新优势
《报告》提出,主动对接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培育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钢铁行业自1993年承担ISO/TCl7/SCl7“盘条与钢丝”第一个产品类国际标准秘书处以来,积极参与国际组织机构治理,承担6个国际秘书处,发布110余项国际标准,持续聚焦国内优势产品和技术、汇聚行业智慧,推动转化为标准优势,特别是在结构钢、钢轨、桥梁缆索钢丝、钢丝绳等重点产品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当前,中国钢铁国际标准化工作已由对标看齐迈向并跑领跑,国际化水平显著提升。近期,我国提出的钢铁行业智能制造和低碳技术国际标准项目成功立项,均为全球首创,必将带动中国钢铁在国际标准新领域继续贡献新智慧,谱写新篇章。
五、以高标准培育和发展钢铁新质生产力
《报告》提出,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是科技创新,而标准则是科技创新成果的“通行证”,是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牵引和有力抓手。当前,钢铁行业处于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期,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国际化进程快速推进,氢冶金、智能制造、创新性产品等科技创新成果加速涌现。钢铁行业积极发挥标准引领作用,先后成立冶金智能制造工作组、低碳冶金工作组、氢冶金联合工作组等标准化技术组织,加快研制相关标准体系及全行业关键共性技术的重点标准,充分发挥科技创新主导作用,加快培育和发展钢铁新质生产力。
2024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年,中国钢铁行业将以更充足的干劲、更饱满的热情持续推进标准化工作,不断提升钢铁标准服务行业发展的水平,助力中国钢铁迈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和国际化,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副秘书长,冶金工业信息标准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张龙强)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