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全国人大代表张天任:推动储能高质量发展,加快氢能规模化应用进程

©原创 作者: 曹雅丽 发表时间:2024-03-01 13:52
分享到:

中国工业报记者   曹雅丽

“新能源产业领域是天能的主阵地,我们特别希望能推动储能产业发展,加快氢能规模化应用。”近日,中国工业报记者从天能控股方面获悉,今年全国两会,全国人大代表、天能控股集团董事长张天任带来了关于优化新能源配储政策、推动储能行业高质量发展、加快氢能规模化应用进程,推动氢能产业发展的建议。

张天任关注产业工人“数智化”转型

推动储能行业高质量发展

近十多年,国内的新能源发电规模持续快速增长,截至2023年底,风光发电装机容量达到10.5亿千瓦,同比增长38.6%,占国内发电总装机容量的36%。

“伴随着新能源的快速增长,其间歇性、波动性对电网的安全影响越来越大,源、网侧对储能的需求由此而生。”张天任表示。

张天任介绍,自2017年青海省要求列入规划年度开发的风电项目按照规模10%配套建设储电装置以来,至今共有20多个省市自治区发布了可再生能源配建储能相关政策。2021年8月,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鼓励可再生能源发电企业自建或购买调峰能力增加并网规模的通知》,鼓励发电企业通过自建或购买调峰储能能力的方式,增加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并网规模,该项政策的出台从国家层面推动了储能与新能源协同发展,对储能装机规模的快速增长起到重大的推动作用。

张天任表示,新能源项目配储是成本项,低价储能造成了储能利用率不高、调度可靠性差等问题。同时,当前共享/独立储能电站的盈利渠道受限,经济性不佳,影响投资的积极性。

对此,张天任建议,出台全国性政策。鼓励新能源企业租赁由独立第三方建设的储能电站容量,在年度内对新能源企业租用规模达标与否与上网发电量挂钩。

“建议拓宽共享/独立储能电站的盈利渠道。允许共享储能电站在与租赁用户协商一致的情况下,鼓励储能电站参与所有调频服务并获取调频服务收益;鼓励储能电站参与电力调峰等所有辅助服务并获取辅助服务收益;鼓励储能电站参与电力现货市场交易,实现峰谷价差套利;鼓励储能电站通过双边协商、双边竞价及单边调用等模式与新能源发电企业进行中长期电力交易。”张天任表示。

张天任还建议,探索建立容量市场。从国家层面应对各类容量资源进行统筹推进,建立“同工同酬、同质同价”的电价机制,应研究新型储能的容量电价机制,通过合理的成本疏导,补偿新型储能容量成本。

在推动储能高质量发展方面,张天任建议,以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实际需求为导向,以应用为导向带动储能新技术、新产品示范,推动技术创新迭代发展;完善新型储能标准体系,树立高质量、高安全、低碳绿色发展的准入门槛;建立动态的储能市场发展监测机制,对市场需求、产能布局、产量、出货量信息、成本价格等方面信息进行跟踪,客观判断新型储能供需关系,助力产业不断升级,加强我国储能产业核心竞争力。

加快氢能规模化应用进程

氢能产业获得了国内多年的政策关注,2022年3月发布的《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是中国首个氢能产业中长期规划,作为国家级规划进一步明确了氢能在中国未来能源结构中的战略性定位,并制定了中国氢能产业阶段性的发展目标,到2025年,氢燃料车辆保有量约5万辆,可再生能源制氢量达到10–20万吨/年。

张天任介绍,目前我国已基本构建了较为完善的制氢、储运、加注和应用的氢能产业链。氢能产业呈现集群化发展态势,京津冀、长三角和粤港澳大湾区汇集全产业链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超过300家,苏州、佛山、武汉、成都等地汇集多家氢能企业及研发机构,形成了领先的氢能产业集群。

“但当前制约氢能发展的有几个因素:示范区域的代表性和产业推广助力不够强;地方性氢能产业规划及政策尚未完全落地;氢能行业标准的制订存在较大的滞后性。”张天任表示。

对此,张天任建议:

推动示范城市群扩容。在已有五大示范城市群的基础上,推动示范城市群扩容,加快推进第三批示范城市群申报及审批相关工作。尤其在拥有资源禀赋、运营场景以及产业链上下游发展基础的区域应加大力度,推动国家“以奖代补”落地,从而进一步加快氢能规模化应用的进程。

全力保障补贴政策落地。在已有明确规划及补贴政策的区域(包含示范城市群及其他已有地方政策的非示范区域),按照已有规划与政策,全力推进氢能在各场景的应用,并全力保障相关补贴能够及时落地,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支撑和保障,减轻企业研发负担。

加快氢能行业相关标准制定。国家层面应围绕整条产业链加快推动各类国家标准的制订和发布,这是许多地方谈氢色变的主要原因之一。建议组织行业头部企业的有关专家组成相应的联盟及标委会,积极制定及发布行业标准,以此保障氢能行业市场的健康发展,加速推动氢能行业的发展。

作者:曹雅丽

编辑:汪黄任

分享到: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快来抢个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