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我国煤炭需求持续保持较快增长,凭借丰富的煤炭资源储量,内蒙古——一个新兴能源基地快速崛起。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05年,内蒙古原煤产量仅有2.2亿吨,仅是山西的一半,占全国比重也只有12.1%;2009年,内蒙古原煤产量突破6亿吨,成功超越山西,跃居全国第一,占全国比重达到20.3%;2010年,内蒙古原煤产量更是达到了7.87亿吨,比山西足足多出4600万吨,占全国比重也进一步上升至24.3%。2010年内蒙古煤炭外运量约为4.5亿吨,已经越来越接近山西煤炭外运规模。毫无疑问,经过“十一五”的五年发展,内蒙古已经成长为共和国煤炭行业的长子。
煤炭产业快速发展的同时,内蒙古也在经历着成长的烦恼。内蒙古在全国能源供应中究竟应该如何定位?是仅仅作为全国煤炭基地,将煤炭源源不断地运向全国各地?还是大力发展坑口电厂,变输煤为输电,为国家经济发展提供电力保障?或者是进一步发展煤电下游产业,延长产业链,将简单的能源输出变为高载能产品输出?
可以说,当前无论是输煤,还是输电,抑或是输出高载能产品,内蒙古都在烦恼。
输煤,煤堵在路上。由于产量增长实在是来的太快,铁路运力远远不能满足运输需求,越来越多的煤炭产量只能靠汽车运输。2010年,京藏高速频繁出现的大堵车可谓生动地诠释了煤炭外运瓶颈。运输瓶颈是当前内蒙古煤炭外运受阻的客观原因。从长远来看,作为国家重要的能源基地之一,简单的煤炭输出肯定也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因此,近年来,内蒙古火电装机快速增长,内蒙古有意让自己由煤炭基地转变为电力中心。
输电,电窝在家里。今年3月份以来,浙江、湖南、江西等多个省区接连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电力供不应求,这其中虽然有煤价高涨导致火电企业缺煤的原因,但是高耗能产品产量过快增长导致用电负荷较高也是重要原因之一,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内蒙古火电设备利用率远远不足。今年3月份,全国火电设备平均利用小时数为457小时,其中,华东、中南地区火电设备平均利用小时数大多都在450小时以上,江苏、安徽甚至达到500小时左右,而内蒙古火电设备平均利用小时数只有358小时,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内蒙古火电设备利用率低的背后是电网建设滞后,电力外送受到明显制约,大量火电设备只好闲置。
延长煤电产业链,输出高载能产品,面临政策限制。在煤炭、电力外运受阻的情况下,近年来,内蒙古也在逐渐转变发展方式,将“煤—电—运”转变为“煤—电—用”,即通过延长产业链,将更多的煤炭、电力就地消化。但是,由于国内多数高耗能产品存在明显的产能过剩,国家在不断的加大落后产能淘汰力度,新建项目审批日益严格,“煤—电—用”的发展方式也遇到了现实困难。
烦恼归烦恼,事物毕竟总是发展的。目前,煤炭铁路运输通道正在加快建设;经历了今年的电荒之后,服务于蒙电外送的特高压电网建设也有望得到切实推进;此外,“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要提高能源就地加工转化水平,减少一次能源大规模长距离输送压力,同时,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发挥西部地区资源优势,实施以市场为导向的优势资源转化战略,在资源富集地区布局一批资源开发及深加工项目,建设国家重要能源、战略资源接续地和产业集聚区。
展望未来,路通了,网架了,深加工项目上马了,内蒙古成长的烦恼是不是也就随之烟消云散了?笔者认为未必,到那时,煤炭需要外运,电力需要外送,煤炭深加工项目也需要消耗煤炭,内蒙古似乎又将面临新的烦恼,内蒙古在国家能源战略中究竟应该如何定位?
随着煤炭资源进一步开发,以及大量风电项目不断上马,未来内蒙古在国家能源战略中的地位将会进一步提高,内蒙古将会是国家重要的煤炭、电力输出基地。这一点应该是毋庸置疑的。但是,从实现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考虑,笔者认为,未来内蒙古应坚持“煤—电—运”和“煤—电—用”两条腿走路。
“煤—电—运”就是要让内蒙古成为国家重要能源接续地,充分利用内蒙古丰富的煤炭资源和风力资源,将部分煤炭和电力源源不断地向外输出,满足国家经济发展带来的能源需求,保障能源稳定供应。
与“煤—电—运”对应的是“煤—电—用”,之前,为了让堵在路上的煤和窝在家里的电得到更为充分的利用,内蒙古积极发展“煤—电—用”,延长产业链,让更多的煤炭、电力就近消化。在某种程度上讲,之前发展“煤—电—用”似乎有一些被动。笔者认为,未来则应该更加积极主动,有计划地发展一批煤炭、电力深加工项目,在提高资源就地转化水平的同时,提高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摆脱之前多数资源富集区所走过的单一资源开发的老路。
坚持“煤—电—运”和“煤—电—用”两条腿走路,这应该是未来内蒙古的能源经济发展战略。前者能够保障国家能源需求,体现了内蒙古在国家能源战略中的地位;后者则是内蒙古充分合理利用资源优势,实现地方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作者:wy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