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我国大气污染治理取得了经济、环境、社会效益多赢

发表时间:2023-12-11 19:57
分享到:
   蓝天保卫战是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重中之重,要以京津冀及周边、长三角、汾渭平原等重点区域为主战场,大力推进挥发性有机物、氮氧化物等多污染物协同减排,持续降低细颗粒物浓度。为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生态环境部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信部、交通运输部等26个部门联合制定《空气质量改善行动计划》于11月30日由国务院印发实施。12月11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介绍《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计划》有关情况生态环境部总工程师、大气环境司司长刘炳江认为,当前,我国成为世界上空气质量改善速度最快的国家,煤源性污染基本得到了解决,但是空气质量从量变到质变的拐点还没有到来,表现特点是重污染还仍然多发频发,产业结构偏重化工、能源结构偏煤炭、运输结构偏公路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善。

  事实上,我国大气污染治理确确实实进入了负重前行、爬坡过坎的关键期,绿色转型要有足够的时间,不能一蹴而就。刘炳江解释说,我国是世界最大的制造国,无论煤炭的消费量、钢铁的产量、有色金属的产量原油加工能力、发电量,都是稳居世界第一目前,我国产业结构以重化工为主能源结构以煤炭为主交通运输以公路为主的状况还没有出现根本性转变。在此情况下,2023国空气质量有点波动,但是波动实属正常,恰恰反映了大气污染治理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因此蓝天保卫战既是攻坚战又是持久战,需要持之以恒,不懈努力。

  《空气质量改善行动计划》“四个明确”

  刘炳江介绍,《空气质量改善行动计划》是国家继《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之后发布的第三个“大气十条”,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四个明确”。一是明确了总体思路。《行动计划》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以改善空气质量为核心,以减少重污染天气和解决人民群众身边的突出大气环境问题为重点,以降低PM2.5浓度为主线,大力推动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VOCs)减排,突出精准、科学、依法治污,远近结合研究谋划大气污染防治路径,扎实推进产业、能源、交通绿色低碳转型,实现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多赢。

  二是明确了改善目标。《行动计划》对标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等文件要求,提出到2025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PM2.5浓度下降10%,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比率控制在1%以内;氮氧化物和VOCs排放总量分别下降10%以上。同时,对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进行了优化调整,并分别提出了改善目标,要求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汾渭平原PM2.5浓度分别下降20%、15%,长三角地区PM2.5浓度总体达标,北京市控制在32微克/立方米以内。

  三是明确了重点任务。《行动计划》提出了九项重点工作任务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产品绿色升级优化能源结构,加速能源清洁低碳高效发展优化交通结构,大力发展绿色运输体系强化面源污染治理,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强化多污染物减排,切实降低排放强度加强机制建设,完善大气环境管理体系加强能力建设,严格执法监督健全法律法规标准体系,完善环境经济政策落实各方责任,开展全民行动。

  四是明确了责任落实。《行动计划》强调加强组织领导,坚持和加强党对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全面领导,地方各级政府对本行政区域内空气质量负总责。严格监督考核,将空气质量改善目标完成情况作为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考核的重要内容。实施全民行动,动员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大气环境保护,共同改善空气质量。

  《空气质量改善行动计划》四大机遇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连续出台了《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和《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使空气质量得到了明显改善我国空气质量得到了明显改善成功经验可以总结为聚焦产业、能源、交通三大结构调整,抓住了四大机遇,推进了“减煤、汰后、控车、治污抑尘”等五大路径,关键是四大机遇。第一个机遇我国天然气消费量翻一番。从2013年的近1700亿立方米到2020年翻一番对改善空气质量是巨大机遇。所以生态环境部会同有关部门修改了天然气利用政策,新增天然气主要用于城镇居民消费和“煤改气”,这是非常关键的一项措施。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环境部集中资源、集中力量治理分散的煤炭和效率比较低下的煤炭,像锅炉、工业窑炉等,全国燃煤锅炉和窑炉减少了40多万台,对农村的散煤进行“煤改气”“煤改电”,2500万户农村居民得到了治理,老百姓告别了烟熏火燎的用能方式,减少了煤炭消费量约5亿吨二氧化碳10亿吨。煤炭消费增量减少了,在存量上多下功夫、多减排,空气质量自然而然就减少。刘炳江表示。

  第二个机遇,我国实施钢铁行业和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党中央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国务院提出对钢铁行业和煤炭行业三年内化解掉1.5亿吨钢铁和5亿吨煤炭目标,全国钢铁产能已经减少了2.5亿吨,煤炭减少10亿吨。同时,大约1.4亿吨地条钢全部清零,4亿吨落后水泥淘汰掉。此外,在京津冀周边地区6.2万家“散乱污”企业及集群进行了清理整顿长江大保护,沿江城市一千多家化工企业搬迁、提标改造,北京疏解非首都功能产业上千家,都为大气污染物减排提供了巨大的减排量。

  第三个机遇,大气污染治理领域的科技进步。我国国内科技工作者自主研发了大规模、高水平的治理设施,使大气治理水平大大提升了一步,比如国内所有煤电企业都达到了天然气排放水平,启动了钢铁企业超低排放改造。同时,国内科学工作者研发了具有世界水平的空气质量预测预报模式,准确抓住每次污染过程能科学精准,解决长距离、跨区域的污染问题。此外,国内科学工作者自主研发了许多监测设备,包括超级站、走航车空气质量6参数监测站,全国各地城乡进行布点能准确把握每次污染过程从产生、发展、消散的规律,使得一定程度能够解决“春天烧荒、夏天露天烧烤、秋天烧秸秆、冬天烧散煤、一年四季烧垃圾”的顽症。

  第四个机遇,创建中央环保督察制度。中央环保督察制度的创建使得“一分部署、九分落实”真正成为现实,地方人民政府对空气质量负总责的要求得到了落地,也使每一条布置的措施从布置到开展一直到最后落实,都得到了闭环管理每条措施的执行力都是空前的2023全国已累计检查企业3.8万家,精准打击突出涉气环境问题1.1万多个。

  我国大气污染治理直接间接拉动投资大约4万亿元

  当前,我国二氧化硫治理比较彻底和成功,但是氮氧化物和VOCs治理还在路上,尤其是现在气象问题,比如春天沙尘、夏天高温冬天厄尔尼诺,对空气质量改善都带来了很大的不确定性。面对新任务新问题,在总结过去十年大气污染治理工作的基础上《空气质量改善行动计划》传承延续了“大气十条”和三年蓝天保卫战行之有效的经验做法,主要指“减煤、汰后、控车、治污抑尘”五大路径继续在《空气质量改善行动计划》不同章节中体现。刘炳江介绍,减煤方面,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第90条规定,在国家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地区任何新建、改建、扩建涉煤项目,必须实行煤炭的等量或者减量替代。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长三角地区、汾渭平原新建涉煤项目必须实行煤炭的等量或减量替代,这样增量就已经稳住,在此基础上提出很多措施都是对存量煤炭消费的用户或者企业进行压减。京津冀及周边地区PM2.5浓度要下降20%,汾渭平原要下降15%,对这些区域实行煤炭消费总量控制是行之有效的一条措施,这是根据国家大气污染防治法提出的,要求到2025年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煤炭消费量较2020年下降10%,长三角地区要下降5%,汾渭平原要实现负增长。至于在国家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以外的地区实行煤炭消费总量控制,没有明确的法律上的要求。刘炳江表示。 

  有观点认为我国开展大气污染防治可能会影响经济甚至会影响民生对此,刘炳江表示,清新的空气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治理大气污染充分体现我国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持续改善空气质量就意味着改善民生。十年我国GDP翻了一番,但PM2.5下降了57%空气质量改善明显,GDP增长很好,所以说大气污染治理取得了经济、环境、社会效益多赢因此我国开展大气污染防治确确实实不存在影响经济的问题,反而是优化和促进了经济绿色高质量发展。我国大气污染治理直接间接拉动投资大约4万亿元,带动GDP增长5万亿元同时,因为改善空气质量,我国自主开发的很多新的技术、新的产品得到了广泛应用,有力促进环保装备制造、综合技术服务、锅炉改造、新能源汽车等绿色节能环保行业的发展,而且增加了非农业就业300多万个。

  比如钢铁行业,十年通过化解过剩产能和超低排放改造,在全国粗钢产量增长25%的同时,企业数量减少了29%,平均规模提高了52%目前全国已累计4亿多吨粗钢完成超低排放改造,钢铁企业面貌焕然一新超低排放改造拉动投资2000多亿元。比如清洁取暖,北京、天津、河北“两市一省”完成了1500万户农村居民清洁取暖改造拉动了2000多亿元投资清洁取暖尤其是农村散煤治理问题,确实是开创性工作,是难点问题目前,我国已将88个城市纳入到中央财政支持清洁取暖范围,中央财政每年都增加资金,2023年达到330亿元,清洁取暖累计专项资金占了一半,为1008.8亿元,减少煤炭消费量7000多万吨,二氧化碳减排1亿多吨,人民群众告别了烟熏火燎取暖的时代,农村用能方式发生革命性变化这是能源消费革命标志性成果

  刘炳江表示,面临清洁取暖成本上涨压力主要有几个方面的考虑:一是每年用财政资金给予农村清洁取暖运营补贴,二是气价和电价优惠问题三是清洁能源供应保障问题。目前,清洁取暖工作重心已经由原来大规模提高清洁取暖比重为主转到巩固存量和有序新增上生态环境部正在做和下一步要做的工作:一是切实抓好清洁取暖持续运行,巩固清洁取暖成果,不断完善清洁取暖长效机制,确保运行有人管、支持政策有延续、供暖安全有保障、散煤不复烧;二是有序实施新增清洁取暖改造,正在开展清洁取暖的地区按照既定实施方案有序推进;暂时未开展改造的地区,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稳妥实施新增清洁取暖改造。三是在改造过程中坚持一贯的原则,将人民群众温暖过冬放在首位,坚持以气定改、以供定需,确保能源稳定供应,坚持先立后破、不立不破,新改造尚不具备安全稳定通气条件的,尚未经过一年实际运行检验的,不得拆除原有的燃煤取暖设施,坚持因地制宜合理选择多样化清洁取暖方式,为清洁取暖持续运行奠定基础。孟凡君)


编辑:李芊诺

责编:汪黄任

 

审核:陈雪辉

    

分享到: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