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我国要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为贯彻落实党中央战略部署,2023年5月,由世界智能大会组委会秘书处指导、中国工业报社主办的“中国工业高质量发展百强论坛”于世界智能大会发起。世界智能大会是经中国政府批准,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科学技术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国家 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等十部门共同举办的国家级会议。
近期,重庆举行2023年三季度重大项目集中开工暨投产活动,其中集中开工的产业项目总投资585亿元,集中竣工的产业项目总投资277亿元。制造业是工业经济的压舱石,先进制造业是高质量发展的引领,重庆作为国内重要制造业基地,正锚定先进制造业不放松,加快推动大项目落地,助力产业链补链强链,核心技术精耕细作,打造高质量发展的排头兵。
打造全链条 跑赢新赛道
以科技创新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是大势所趋,也是高质量发展的迫切要求。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是重庆先进制造业的“新赛道”。如何跑赢这个新赛道?关键是能够打造全链条,形成新赛道的澎湃奔跑力量。围绕汽车产业补链强链、促进汽车产业提档升级,重庆相关部门及时梳理需要补充的产业链关键环节、上下游配套项目,今年1-7月,全市汽车产业签约项目258个、签约金额2833.8亿元。一批补链强链签约项目补充了电动转向系统、电制动系统等产业链,提升了动力电池、智能驾驶系统等产业规模。
以动力电池为例,重庆持续引进动力电池企业入渝,产业规模不断提升,可有效满足新能源汽车配套所需。如重庆弗迪锂电池有限公司生产业内先进的“刀片电池”,公司上半年实现产值110亿元。围绕固态电池等下一代电池技术,重庆还招引企业建设生产基地,进一步完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
弄潮专精特新 占领技术高地
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需要重大项目引领,需要专精特新技术弄潮,打造核心技术,形成独一无二的优势,占领技术高地。当下,重庆正积极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一批又一批细分行业的“隐形冠军”们纷纷涌现。他们有的牢牢掌握核心技术,成长势头强劲;有的默默耕耘多年,产品质优价廉,产销量全球第一;还有的积极转型,通过技术升级在新赛道上遥遥领先……他们是专精特新“小巨人”,更是重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最强底气”。
重庆市经信委数据显示,截至目前,重庆累计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3850家,其中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88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中,在产业链关键领域“补短板”“填空白”的企业占比62%,不仅补链强链效果显著,而且孕育着长远发展的潜能。打造制造业基地,形成先进引领,核心技术是关键,你无我有,你有我优,核心技术是先进制造业的灵魂。
加快数字化转型 提升核心竞争力
近日,重庆市政府办公厅印发《重庆市工业企业以数字化为引领深化技术改造促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升级行动方案(2023—2027年)》。《行动方案》提出,将进一步推动全市工业企业以数字化为引领深化技术改造,一体推进数智赋能、创研赋能、生态赋能、平台赋能、金融赋能“五个赋能”,贯通实现技术工艺、产品体系、产品质量、产业链条、经济效益“五个优化”,促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升级。为实现上述目标,《行动方案》提出,重庆市将在机械制造、电子制造等多个产业领域推进数字化转型。比如,在机械制造方面,将推动整车企业传统燃油汽车产能向同产品类别新能源汽车产能切换,增建配套电驱系统等生产线,加大数控机床、机器人等应用。
在这场数字化浪潮中,传统制造企业要想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必须紧跟时代潮流,实现技术的不断迭代升级,这不仅让传统的生产制造场景“改头换面”,生产质量和效率也迎来了显著的改善和提升,越来越多的重庆企业通过数字化转型重塑核心竞争力。对于中小型企业来说,数字化带来的互联、即时和算法,也能让规模较大的系统性业务和复杂性组织,吃到最大的“数字红利”,企业间协同发展、聚链成群的动力与效应得到了更好的激发。(邢丹)
编辑:李芊诺
责编:邢丹
审核:张永杰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