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揭开中国工业“超级装备”神秘面纱

发表时间:2023-10-30 16:46
分享到:
  在用光影折叠而成的书册《超级装备》,中国最前沿的大飞机“鲲龙”、最强悍的起重“机甲”、最精密的医疗“宇宙”,一个个跃然纸上,在字里行间完成一场数字科技的奇观之旅。
  10月15日,由国家图书馆、中国工信出版传媒集团联合主办的“纪录片《超级装备》新书主题论坛”在北京举办,并启动主题播映暨图书金秋阅读季。
  工业和信息化部原总工程师、工业和信息化出版专家委员会主任田玉龙出席并致辞,中国工信出版传媒集团总编辑王传臣、国家图书馆副馆长霍瑞娟、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影视剧纪录片中心副主任申积军、国家一级演员吴刚等嘉宾出席论坛。中国工信出版传媒集团向国家图书馆捐赠《超级装备》图书,并接受国家图书馆颁发的捐赠证书。
  缘起:弘扬工匠精神
  《超级装备》纪录片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影视剧纪录片中心投资出品,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交通运输部、国家能源局等联合协拍。该片聚焦了当今中国在能源、医疗、基建、交通、救援五大领域最先进的尖端装备,展现着它们以超凡能力给人民带来的福祉。
  据了解,《超级装备》纪录片在CCTV-9首播后,微博话题阅读总量突破2亿次,曾18次登上全网各平台热搜。为此,在创作团队、出版团队和业界专家的共同努力下,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影视剧纪录片中心与中国工信出版集团电子工业出版社合作编撰书稿,促使《超级装备》图书得以出版,更加全面深入讲好工业故事。
  田玉龙表示,《超级装备》纪录片的成功播出与图书的顺利出版,就是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装备制造业总体部署要求,弘扬工匠精神,汇聚各方力量,营造全社会支持装备制造业创新发展良好氛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纪录片《超级装备》第二季深受观众喜爱,画面宏伟壮观、镜头立体饱满;《超级装备》图书的出版,将助力科技中国化与中国新型工业化的发展,为广大读者奉献新的工业精神食粮。两者一静一动,一定会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和喜爱。
  国家图书馆收藏《超级装备》,方便读者了解我国在能源、医疗、基建、交通、救援五大领域的前沿尖端装备,及让读者备受感动的众多科技工作者和工人师傅的工匠精神,还有吴刚、黄轩、朱亚文、王凯、胡军等实力派演员为纪录片精彩配音的幕后故事,可以从多个维度感受中国工业力量和科技成就。
  《超级装备》背后的故事
  “这是一艘能飞起来的船,也是一架能游泳的飞机。”中国航空工业通用飞机华南公司总工程师黄领才形象地介绍水陆两栖飞机AG600。从立项、研制、总装下线到成功首飞,黄领才带领团队,仅用了几年时间就让AG600成为国之重器。
  据了解,大型水陆两栖飞机AG600是首次研制的大型特种用途民用飞机,是国家应急救援体系建设急需的重大航空装备。AG600与运-20、C919合称为中国大飞机“三剑客”,AG600的研制对我国民机产业的发展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深海一号”是由我国自主研发建造的全球首座10万吨级深水半潜式生产储油平台。“深海一号”的建成投产是我国深海油气开发的里程碑,标志我国海洋油气勘探开发全面进入“超深水时代”。
  “深海一号”大气田开发项目组总经理尤学刚介绍,能源站按照“30年不回坞检修”的高标准设计,设计疲劳寿命达150年,可抵御百年一遇的超强台风。最大排水量达11万吨,相当于3艘中型航母。它的建造实现了3项世界首创技术,以及13项国内首创技术,是中国海洋工程装备领域集大成之作,刷新了全球同类型平台建造速度之最。
  据了解,“深海一号”能源站的建成投用可带动周边陵水25-1等新的深水气田开发,形成气田群,依托已建成的连通粤港澳大湾区和海南自由贸易港天然气管网大动脉,最大限度开发生产和输送天然气资源。
  各位专家赞誉有加
  在《超级装备》图书中,多位专家学者发表了观后感。
  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学术委员会主任房建成表示,《超级装备》用通俗易懂又充满创意的语言,揭开了18个超级装备的神秘面纱。这是一部展现中国装备挑战极端工况、挑战世界纪录、挑战“不可能”的纪录片,充分展示了中国的工业制造能力和工程建设水平。这也是一部刻画中国科学家与工程师在中国特色自主创新之路上坚定信心、百折不挠、乘风破浪、勇攀高峰的纪录片,每个超级装备的背后都是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和使命担当。这更是一部彰显祖国不断强化战略科技力量、不断激发强劲创新动能、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的纪录片。超级装备是国家安全的底气,是人民幸福的底气,更是民族自信的底气。
  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安交通大学教授、国家增材制造创新中心主任卢秉恒表示,《超级装备》是一部工业科技类纪录片,这类纪录片要做好是非常不容易的。怎么把一些艰涩难懂的专业知识讲得让普通观众都明白?首先,创作团队要把每一项技术的精髓和核心抓住,自己先成为半个专家;然后,还得以讲故事的方式娓娓道来,让没有专业知识背景的普通观众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把枯燥的专业知识转化为通俗易懂的故事,相当于纪录片创作团队要把“工业技术”“科学知识”这些“硬骨头”吃下去,然后进行消化分解,最后变成容易吸收的矿物质,惠及所有观众。“知识转化”不是简单的物理过程,而是复杂的化学过程。《超级装备》在“知识转化”方面做了很多努力,值得其他行业和领域的人学习借鉴。
  中国科学院院士、大连理工大学化工学院院长、教授彭孝军表示,《超级装备》纪录片系统科学地展示了国家在重大装备现代化历程中取得的非凡进步,反映了中国科技工作者解决“卡脖子”技术问题的工匠精神和智慧。中华民族崛起之路越走越宽,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自豪之感油然而生。纪录片从探秘的视角,生动且严谨地描述了国家在能源、医疗、基建等领域的重大装备研发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兼顾科普严谨性和人文艺术性,有力提升了国民的民族自豪感,同时在世界观众面前弘扬了中国的工匠精神,成为中国又一张闪亮名片,是一部不可多得的科普巨作。(郑大海)(来源:中国工业报)
 
编辑:李芊诺
责编:张永杰
审核:陈雪辉
分享到: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