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5日,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利用现场会在江苏省苏州市召开,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部长倪虹出席会议并讲话。
现场会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秦海翔主持,江苏省副省长夏心旻致辞,苏州市委副书记、市长吴庆文,首都规划建设委员会办公室专职副主任牛锐、福州市副市长朱训志、青岛市副市长解宏劲、扬州市市长潘国强、景德镇市副市长徐辉等分享了当地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实践经验。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中宣部、最高人民检察院、国家发改委、各省(市、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住房城乡建设(规划)部门领导,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代表等150余人参加现场会,当天代表们分组参加三条姑苏古城线路进行实地考察和经验交流。
夏心旻表示,江苏将把保护优先作为首要目标,倍加呵护古城肌理和传统街巷等城市特色风貌,倍加珍惜历史街区、古建老宅等宝贵历史遗存,真正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
江苏是经济大省,以占全国1%的陆域面积、6%的人口创造了超过10%的经济总量。苏也是文化大省,人文底蕴深厚,历史建筑众多,吴越、金陵、淮扬、楚汉等优秀传统地域文化在这里交相辉映,长江、淮河、大运河等水韵文化在这里竞放异彩。
夏心旻介绍,近年来,江苏完善政策法规,健全工作机制,安排专项资金,持续加强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的保护修缮与活化利用,拥有13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31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5个中国历史文化街区,数量均居全国第一。其中,苏州是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设立了全国唯一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示范区。
夏心旻表示,江苏将以此次会议为契机,把历史文化保护传承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更好推动历史与现代、保护与发展、建设与传承的有机融合,努力让历史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焕发新生、绽放光彩;江苏将以科学利用为关键抓手,通过数字赋能,打造具有江苏特色的历史文化品牌,推动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培育和人气商气的集聚,让历史文化遗产在有效保护中更加“活”起来。
吴庆文表示,苏州将进一步保护好、挖掘好、运用好全域历史文化遗产,全力打造一批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利用工作的鲜活案例,努力向世界贡献古城保护的“苏州方案”。
据介绍,自1982年获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以来,苏州坚持“整体保护老城、开发建设新城、新城反哺老城”思路,在全国较早探索了整体保护实施路径,举全市之力推动苏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发展。2012年,苏州合并原平江、沧浪、金阊三城区成立姑苏区,集中力量推进古城保护工作,获批全国首个也是目前唯一一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示范区。
苏州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的首要经验是强化市区统筹,全面加大历史文化保护力度。一方面,苏州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苏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的指导意见》等系列文件,制定《苏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苏州市历史文化名城名镇保护办法》等50件地方性法规和规章,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制度体系;另一方面,苏州先后编制完成3版城市总体规划、5轮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3轮古城控制性详细规划,实现平江、拙政园、怡园、阊门、山塘5个历史街区保护规划、古城54个街坊控规和城市设计、名镇名村保护规划全覆盖;此外,苏州还在整体活态保护古城方面积极探索,系统排摸全市域各历史阶段各类历史文化要素,构建覆盖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2个方面、8个类型的名城保护内容体系,建立了全时空、全要素保护体系。
会上,吴庆文重点介绍了苏州在坚持活化利用,充分发挥历史文化资源价值方面的经验。苏州市注重系统修复历史文化街区空间格局和肌理,于2002年启动实施街区风貌保护与环境整治工程,先后开展了平江、山塘等历史文化街区和32号街坊内历史地段保护更新,在保存传统区域风貌、改善居民生活品质、推动古城永续发展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同时,苏州市积极推进历史建筑更新改造,积极探索古建老宅活化利用新模式;此外,苏州历史文化保护工作还十分注重融入和改善群众生活,当地以“小单元、渐进式、微更新”模式,扎实推进古城内老宅改厕、老旧住区改造、架空线入地、管网改造等工程,完善区域功能配套、提升公共空间品质,让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历史文化保护路径创新,是各地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面临的重要课题。苏州的探索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聚焦工作理念创新,设立“苏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纪念日”,每年召开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家咨询会,邀请权威专家学者围绕古城保护规划设计、建设管理建言献策;其二,聚焦数字技术创新,依托CIM基础平台,打造“数字孪生古城”,提升古城空间数字化仿生能力,实施“古城细胞解剖工程”,推进数字化信息采集和测绘建档工作;其三,聚焦体制机制创新,探索建立“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多方参与”的工作模式,组建苏州名城保护集团,实施“古城保护更新伙伴计划”,以公开招租、公开转让、合作开发等市场化形式招引伙伴对象,首批18处古建老宅上线交易平台。(苏轩)
编辑:李芊诺
责编:汪黄任
审核:张永杰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