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绿色低碳转型是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实现新型工业化的本质要求。但是,全面推动钢铁等重点行业绿色低碳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加快推进钢铁行业和新能源、储能行业深度融合,推动工业绿色高质量发展,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多的绿色新动能。工业和信息化部节能与综合利用司副司长丁志军指出,发展新能源+储能是促进钢铁行业能源结构调整和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途径,有利于钢铁等传统产业突破资源环境约束,锻造产业竞争新优势。
钢铁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是建设现代化强国的重要支撑,也是工业节能降碳的重点领域,目前钢铁行业能源转型正在持续推进。丁志军认为,要把发展新能源、储能产业作为我国工业领域高比例应用可再生能源、优化能源结构、加快绿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加快关键技术装备的研发推广,大力促进新能源、储能规模化应用。下一步,发展新能源+储能应重点开展三方面工作:一是积极培育壮大新能源、储能产业;二是逐步拓展新能源、储能的应用范围和场景;三是进一步加强政策规划协同。
中国东方电气集团有限公司党组成员、副总经理李忠军表示,新型能源和新型储能是支撑新型电力系统的重要技术和基础装备,对推动能源绿色转型、应对极端事件、保障能源安全、促进能源高质量发展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要推动更多优质项目落地、更多新能源+储能领域创新成果转化应用,携手打造具有竞争力的产业创新高地,助推钢铁行业能源生产消费模式变革和经济社会绿色发展。
就储能而言,未来超级基础能源设施——基于连续和离散的区域性高度柔性能源网络将提供多能源服务,其中储能的角色非常重要。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丁玉龙认为,在向碳中和目标迈进的过程中,一次能源到终端用户的能源转换次数越来越多,每一步转换能源都有损失,绝大部分变成热能,因此废能利用非常关键;即使在可再生能源的应用中,废能再利用也同等重要。从能源转换与利用链分析,热能处于能量转换与传输的核心,随着从化石燃料到可再生能源的能源转型,未来储能技术作用重大。
储能技术发展没有最好,只有最合适。干勇认为,储能技术发展为分布式发电、能源结构调整实现提供了关键支撑,氢能发展是储能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当务之急是低成本、大规模、绿色经济氢体系的建立。“氢储能具备大规模、长周期等优势,可实现可再生能源电力时间、空间转移,有效提升能源供给质量和可再生能源消纳利用水平,将成为拓展电能利用、应对可再生能源随机波动、支撑可再生能源高占比电力系统的最佳技术途径之一。”干勇分析说。
针对如何以新能源及储能助推钢铁行业能源转型变革,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院长范铁军提出三点建议:其一,从行业自身角度,拓展储能应用范围和场景,建设绿色微电网,以储能系统为支撑逐步加强新能源的应用和消纳,构建以“绿电+绿氢”为核心的能源系统,加上氢冶金技术的创新与应用,从源头上解决碳排放问题。其二,从产业协调角度,积极与新型储能产业深度融合,共同打造优势互补的“钢铁-钒产业-储能产业”产业生态圈。其三,打破以往能源、电力、钢铁、建材等各行业之间泾渭分明的格局,充分发挥储能在新型能源体系构建中的纽带作用,实现化石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协调发展。
在提出建议的同时,范铁军提醒说,当前我国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历史性超过煤电,未来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仍会加速增加,协同用好传统化石能源和新能源,即从节能向用能转型需要各方群策群力、深入研究。
“2023钢铁行业新能源+储能大会”由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主办、中国东方电气集团有限公司承办、四川省钒钛钢铁产业协会协办,得到了思安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四川点石能源股份有限公司、科大数字(上海)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中国节能协会冶金工业节能专业委员会、中关村不锈及特种合金新材料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大力支持。(孟凡君)
编辑:李芊诺
责编:张永杰
审核:陈雪辉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