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实体企业,都在积极探索大模型的应用”,腾讯云副总裁、智能制造负责人曹磊说。
近日,第十二届五洲工业发展论坛现场,曹磊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还没有企业实现工业场景很深入的大模型应用,大模型应用目前还都是偏向客服等互动类的场景。当然很多企业都在探索(工业场景的深入应用)。
例如,一种型号的飞机,光是设计图纸,用A4纸堆叠起来可能有十层楼高。所有这些设计图纸需要最终拼成完整的资料,然后反复进行交互。传统方式不仅耗时耗力,还容易出错。
如果通过大模型的方式进行数据的校验、比对,不仅可以避免出错,快速迭代,还可以极大地提升效率,解放大量高端专业人才。
但是,一个大模型从数据的采集,后续的推理,模型的精调,以及应用到产业,开发APP,产生业务价值,是一个超级复杂的系统工程,并且成本极高。这种情况,通用大模型的价值就凸显出来。
9月初,腾讯混元大模型正式亮相。此前的6月,腾讯云发布了大模型一站式服务平台MaaS(Model as a Service),助力客户构建专属大模型及智能应用。
在制造业,数据应用的闭环一定是在企业内部,例如作为核心竞争力的产品研发,所以模型的私有化一定是在工业场景。腾讯希望帮企业实现:第一步,提供通用模型,第二步,模型专属化,由企业基于自己最核心的数据进一步地进行训练。
也就是,基于腾讯混元大模型已有的能力,在不同的工业行业,企业可以基于自身更加核心的数据,比如产品研发数据等,做大模型“最后一公里”的训练和精调,这种方式,既能确保企业数据的安全,同时又降低了企业应用大模型的成本。
企业不仅可以直接通过API调用混元大模型,也可以将混元作为腾讯云MaaS服务的底座,为不同产业场景构建专属智能应用,实现研发、生产、营销、服务和管理等环节的智能化升级。
据悉,目前已经有文旅、金融、教育、工业、能源、医疗等多行业客户取得突破和落地。
曹磊指出,当前大模型比较热,但腾讯定位比较清晰,就是做腾讯混元大模型底座,同时和众多的生态合作伙伴一起,根据不同的产业特点和不同的产业应用场景,联合客户进行共创,推动大模型走入产业全链条。
大模型只是腾讯云服务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抓手”之一。
过去几年,腾讯云依托WeMake工业互联网平台,持续探索云边协同、人工智能、实时音视频、数字孪生等新技术在工业领域的应用。腾讯云WeMake工业互联网平台连续四年入选国家级双跨平台,服务61万多家工业企业、覆盖22个子行业、开放3000多个工业APP、沉淀工业模型数量达5300个。
前不久,腾讯云发布了WeMake 2.0解决方案,更加高效地解决“决策、人效、成本、运营”四大企业关键环节,助力企业效益提升。目前,该解决方案已深入3C电子、汽车及零配件、半导体、新能源等多个垂直领域的生产环节。
在面向工业AI质检场景,腾讯云打造了20多个细分领域外观检测的解决方案,单一企业累计完成超过2000万件产品外观检测。宁德时代与腾讯云联合攻克电池AI质检难题,也借助腾讯云的能力,搭建了云边端协同的智能云平台,助力宁德时代提升研发效率、加快电动电池技术能力储备,提高人工智能前沿技术研发水平。
此外,腾讯云还运用算力、大数据、AI等能力,加速芯片从设计到上市的全流程。在芯片设计的仿真测试环节中,存、算数据量巨大,为了攻克这一难题,腾讯云与燧原科技共创了“存算分离”的混合云架构,将代码存在本地的同时,把云端算力嵌入整个设计、验证流程,高效支撑研发效能提升,帮助燧原节省了千万级IT投入,任务并发量提升了100%,整体仿真周期缩短30%。
腾讯云也持续发挥数字孪生、音视频、游戏科技等前沿技术,助力三一智矿、合力叉车、玲珑轮胎、富驰高科、华拓等企业智能化升级。
在三一智矿,双方携手聚焦矿山无人驾驶场景,将腾讯的实时音视频能力应用到了矿山场景,实现对矿车的远程操控,传输时延做到了100毫秒,解放人与设备的距离,推动降本增效、安全生产。目前,该远程控制系统已经成为三一智矿无人驾驶体系的标准配备。(龚研)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