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业报记者 余娜
8月30日,光伏行业龙头、陕西市值最高的上市企业——隆基绿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隆基绿能,601012.SH)2023年上半年业绩发布,公司实现营业收入646.52亿元,同比增长28.36%;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91.78亿元,同比增长41.63%。
中国工业报记者注意到,上半年,隆基绿能净利润增幅远超营收增幅,二季度净利润超55亿元,为单季历史最佳,表现出较强的市场竞争力。
硅料投资收益率上升
2023年上半年,光伏上游硅料新增产能不断释放,推动行业成本下降,刺激光伏产业保持高增长、终端应用市场需求持续旺盛。前几年“硅料吃饱、光伏跌倒”的利润的天平开始向全产业链倾斜,产业链排产迎来向上拐点。
财报数据显示,上半年隆基绿能实现单晶硅片出货量52.05GW,其中对外销售22.98GW,自用29.07GW;实现单晶电池出货量31.50GW,其中对外销售3.28GW,自用28.22GW;实现单晶组件出货量26.64GW,其中对外销售26.49GW,自用0.15GW。除隆基外,晶澳、晶科、中环、爱旭、亿晶光电等业绩均有增长,体现出“一超多强”的竞争格局。
与此同时,硅料价值回归带动电站投资收益率迎来大幅修复,终端观望情绪逐步消除。根据国家能源局数据,1-6月我国太阳能新增装机7842万千瓦,截至6月底累计装机4.7亿千瓦,正式成为我国第二大电源装机,仅次于煤电。
差异化产品格局渐成
当前,光伏电池技术路线储备丰富,并形成阶梯式迭代路线。PERC之后后,TOPCon、HJT、BC等主流电池技术竞相发展。其中,TOPCon电池处于量产规模化扩张阶段,但行业普遍认为其过渡属性较强,背接触技术电池作为未来技术备受追捧。
2023年上半年,隆基绿能HBPC(高效复合钝化背接触技术)电池投入量产,经过艰难的爬坡调试过程,已达到设计的良率和效率目标。随着新品Hi-MO 7的发布,隆基绿能已形成在大型地面电站市场应用的“Hi-MO 5+ Hi-MO 7”和专注应用于分布式市场Hi-MO 6的产品组合,实现差异化产品打造。2012年至2023年上半年,公司已累计研发投入超过200亿元,为全行业最高。报告期内,经欧洲太阳能测试机构ESTI权威认证,隆基绿能在商业级绒面CZ硅片上实现了晶硅-钙钛矿叠层电池33.5%的转换效率。
隆基绿能表示,公司多项高效电池技术和产品已在开发、储备和中试阶段,正加快推进以低成本实现高效技术研发成果的商业化量产。
扩产、投资节奏适时调整
据行业协会测算,2023年上半年,光伏产品出口总额达到289.2亿美元,同比增长11.6%。行业普遍认为,2023年全球光伏需求扩张的动力来源于中国、欧洲、美国、印度、巴西等重要市场,中东等新兴市场有望接过欧洲市场装机快速增长的接力棒。隆基绿能、晶澳科技等多以供应商形式参与中东等地项目。
光伏产业链包括硅料、硅片、电池片、组件四个主要环节。综合各主流机构预测数据,2023年底,这四个环节的产能将超过800GW。如今,国际贸易环境正在发生变化,更加本土化的供应链,对中国光伏更复杂的贸易壁垒,导致美国、欧洲、印度等国际光伏市场对进口光伏产品具有不确定性。
海外市场的不确定性引发行业进入“淘汰赛”,部分一体化企业、二线品牌抢先让利客户,争取订单。面对当前的产业周期和未来市场的不确定性,上半年,隆基绿能适时调整扩产和投资节奏,对新建产能项目提前做好市场评估和系统规划,加快推进Hi-MO 6、Hi-MO 7等新产品的技术升级和扩产项目,实现产能建设目标不断提升。2023 年上半年,公司鄂尔多斯46GW单晶硅棒硅片项目、丽江(三期)年产10GW 单晶硅棒项目和越南年产3.35GW单晶电池项目实现投产,鄂尔多斯年产30GW单晶电池项目按原计划推进,西咸乐叶年产29GW单晶电池项目和泰州乐叶年产4GW单晶电池项目加快爬坡,马来西亚年产6.6GW单晶硅棒、马来西亚年产2.8GW单晶组件等项目稳步推进。
编辑:李芊诺
责编:汪黄任
审核:王棕宝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