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南省兰考县白云山村幸福照料中心休息室,一把剪刀,一双黝黑粗壮的手,一只玉兔剪纸作品栩栩如生地展现开来。
“岁数大了,眼也花了,有时候得把剪纸拿远一点才能看清细节。”8月31日下午4点,记者见到的这位老汉,是白云山村村民侯俊昌。“别看俺这手指头比较粗,却灵活的很,左右手能同样熟练操作。”他一边说着,一边继续完善着没那么工整的边角之处。
今年60岁的老侯,是地道的白云山人。像多数都会选择外出打工的年轻人一样,他也曾在意气风发的年纪,去过广州、青岛、内蒙,扛过沙子出过力,在建筑工地做过木匠瓦匠,农忙的时候回老家播种收获,农闲的时候就背上行囊出发,这样奔波了三四十年,自然也练就了一身的好手艺。
“俺村过去的时候风沙大,到处都是盐碱地,远看像个‘罗圈椅’,中间是低平的,三面都是高高的沙丘土坡,风一来,都得从沙土里往外扒拉房子。”老侯回忆道,最多的时候他兄弟姐妹一家9口挤在两间土坯房里,粮食都不够分,更别说菜和油了。
而焦裕禄的到来,让这一切开始向好的方向发展,他带领当地人民战风沙、斗内涝、治盐碱,采用淤泥盖沙的方法把沙丘封住,然后栽上槐树和泡桐树。“虽然焦书记因病离开了,但这个办法一直延续到后来。不过俺那时候还小,只知道跟在大人屁股后边,挖土、堆沙、栽树。”说起老焦,老侯的语言中有迟疑,眼神中却闪过了一丝兴奋,仿佛当年那个懵懂的孩童与老县委书记在那一刻产生了交流。
如今的白云山村,绿树成荫,苗圃林立,已然成为了美丽宜居新乡村。村里的番茄种植产业颇具规模,160余座共占地1000余亩的温室大棚园区,年产西红柿1000多万斤,每座大棚一年能够给群众带来9万元左右的收入。
“腰包鼓了,日子红火了,心情也就好了,基本上每天我们约着来老地方打打牌、聊聊天、做做手工,在家真是闲不住。”老侯提到的“老地方”,便是幸福照料中心。这是白云山村针对农村留守老人逐年增加的现状设置的活动场所,包含有棋牌室、理疗室、休息室等,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可以在这里休闲娱乐、理疗按摩,还可以在这里就餐,每个人只需要两块钱就可以吃上一顿丰盛的饭菜。
从幸福照料中心出来,记者一路跟随老侯,来到了他家门口。奇怪的是,想象中的朱红门、高院墙、大宅院都不见了,却是另一番模样。
这是一栋二层小楼,白墙黛瓦落地窗,整个院子没有围墙,门前种着花草、芝麻、应季蔬菜等,道路两旁石榴树结着果实,两只小黄狗正在铺满青砖的平地上嬉耍打闹。“俺村里原来家家户户都是大院子,导致道路特别窄,还都是土路,一下雨出门不方便,更别说想开车通过了。”老侯告诉记者,近两年的时间里,在党员干部的带动下,村民们积极参与、支持拆墙透绿工作,不仅重新修整了全村的道路,还在房前屋后都种上了核桃、石榴、苹果等。
“刚开始拆除时确实是不适应,老担心家里会丢东西。但随着村里拆围墙的村民越来越多,大家也就慢慢接受了,而且后来发现这样还挺好,邻里间的关系好像更近了。”老侯笑着比划道,“现在俺都可以直接从村东头走到西头,中间没有任何围墙遮挡,开阔又敞亮。”
“知道了,我一会儿就过去。”此时,老侯的电话响了,听说是邻居家窗帘杆有损坏需要修一下,找他去看看,他干过建筑、手也巧,大伙儿都信得过。
告别老侯之后,记者看着他的背影越走越远,最后消失在了白云山村的白墙黛瓦之中。这个背影承载了一个“闲不住”的普通人迎难而上、艰苦奋斗的半生,也走向了属于他的红火日子。
编辑:汪黄任
责编:张永杰
审核:王棕宝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