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6日上午,江苏省召开“努力推动江苏在高质量发展上继续走在前列”系列主题新闻发布活动第六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专题新闻发布会。发布会上,苏州市政府副秘书长金晓虎介绍了苏州市在推进长三角一体化、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方面的情况。
今年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5周年。苏州市持续优化空间布局推动区域高水平、高质量协调发展,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稳中有进的良好态势。
近年来,苏州市牢固树立“一体化”意识,紧紧围绕“高质量”发展要求。以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促进更高水平区域协调发展重点开展了四方面工作。持续推动,与上海对接融合、协同发展,持续放大“沪苏同城”效应。
——重点领域合作协同加力。加快建设上海—苏州科技集群。学习借鉴临港片区制度创新经验做法,用好中新、中日、中德、中荷、海峡两岸等平台。推进沪苏港口合作,推动苏州港融入长三角世界级港口群。
主动对接上海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深化跨区域数字人民币试点应用,联动上海办好“五五购物节”。
——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北向拓展带建设亮点纷呈。聚焦“大交通、大会展、大商务、大科创”核心功能,组织实施《苏州行动计划》,打造苏州北站与上海虹桥复合枢纽,共同参与国家智慧交通先导试验区建设,拓展智慧交通应用场景,“虹桥品汇苏州港”等进博品牌影响力日益增强。布局虹桥—相城沪苏合作商务会展区,建设上海虹桥苏州(相城)数字经济创新产业园。
——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示范区建设稳步推进。
突出制度创新和项目建设“双轮驱动”,探索推出112项制度创新成果,国内首部跨行政区国土空间规划获国务院批复,国内首个跨省域高新区在示范区揭牌成立,省际边界联合河(湖)长制治水经验入选《新时代治国理政案例精选(2021)》。
城市间交流合作更密切,各领域合作成效加快凸显。协同创新产业体系加快建设。深度参与沿沪宁产业创新带、G60科创走廊等建设,苏州实验室、“一区两中心”等高能级科创平台加快建设。参与上海大都市圈空间协同规划编制实施,苏州被纳入共建世界级城市群和世界级高端制造集群体系。
大力推进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协同长三角8个城市13个车联网示范区率先启动应用测试互联互通。中新苏滁产业园、中新嘉善产业园、苏阜产业园区有序建设。
民生服务共享更加便捷。沪宁沿江高铁全线铺轨贯通,通苏嘉甬、沪苏湖等铁路项目加快实施,轨道交通11号线与上海地铁11号线实现无缝对接;康力大道等跨区域道路建成通车。
南京大学苏州校区正式启用,上海世外等合作办学项目落地,深化与上海中山、华山、瑞金等医院合作。
生态环境联保共治持续加强。太浦河“沪湖蓝带”计划稳步实施,水质达到Ⅱ类。吴淞江(江苏段)整治一期工程开工建设,元荡生态修复和岸线贯通工程有序推进。环太湖有机废弃物处理利用扎实推进。
苏州持续优化空间布局,全力做好区域互补、南北联动、跨江融合大文章。
——苏锡常都市圈加速融合。落实好苏锡常都市圈发展行动方案和苏锡合作协议,苏锡太湖通道、望虞河整治等六大先导工程加快推进。统筹推进漕湖—鹅真荡“双湖生态客厅”和漕湖北岸综合开发,积极打造区域协调发展新样板。
——南北合作共建成效显著。先后与宿迁、连云港、淮安、盐城、泰州共建工业园,苏宿工业园区在全省南北共建园区考核中荣膺“十二连冠”,获评国字号荣誉6项、省字号荣誉40余项。
——跨江融合发展迈出坚实步伐。沪苏通长江公铁大桥开通运营,张靖皋长江大桥主体工程开工建设,海太过江通道前期工作有序推进,苏锡通产业园建设加快推进。苏州以“空间缝合”为抓手,实现产业空间重构、创新资源重组、城市品质重塑。积极推进太湖新城建设、苏相合作区、独墅湖科教创新区(东区)、中新昆承湖园区、昆太协同发展,科技产业园等市域合作园区加快建设。
2022年末,苏州常住人口城镇化率82.12%。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7.95万元、4.38万元,分别增长3.4%、5.5%,是全国城乡收入差距最小的地区之一。
接下来,苏州将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着力突出五个方面:
——着力加强协同创新产业体系建设。以苏州实验室、“一区两中心”等重大科创平台为引领,深度参与沿沪宁产业创新带、G60科创走廊,推进“环太湖科创圈”“吴淞江科创带”建设走深走实。积极参与长三角产业链补链固链强链行动,围绕25个细分产业领域加快布局基础研究创新体系。
——着力加快重大示范性项目建设。以项目化带动长三角一体化,高效推进轨道上的长三角建设,推动苏州高铁北站与上海虹桥站合力建设“大虹桥”复合型国际综合交通枢纽,推动苏州港融入长三角世界级港口群。继续加大重点领域、重大产业项目招引力度,打造更多具有区域辐射功能的总部项目。
——着力强化生态环境共保联治。加强太湖、淀山湖等跨界河湖治理,推动生态空间共同保护、环境协同监管。持续推进新一轮环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进一步加强环太湖有机废弃物处理利用示范区建设。参与探索建立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排污权交易制度,推进跨省生态补偿机制建设。
——着力打造幸福宜居家园。强化市域统筹,促进城乡深度融合发展,加快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深化农村宅基地改革“两项试点”。深化完善南北挂钩合作机制,大力度推进“1+5”共建园区联动发展,打造苏南苏北共同富裕的现实样板。
——着力探索一体化体制机制。强化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制度创新探索,加强都市圈协同联动,探索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嘉昆太协同创新核心圈等毗邻区域协同创新发展新模式。继续深化苏州-阜阳结对合作。(钱莉莉 铉马)
编辑:李芊诺
责编:张永杰
审核:王棕宝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