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业报记者 曹雅丽
7月17日,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初步核算,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593034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5.5%,比一季度加快1.0个百分点。分季度看,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4.5%,二季度增长6.3%。从环比看,二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增长0.8%。
当天,中新社举行“国是论坛:2023年中经济形势分析会”,与会专家表示,上半年5.5%的经济增速较符合预期,与中国经济当前的增长势头较为吻合,必将增强市场主体和居民的信心。内需是稳定下半年经济增长的重要方面,推动贸易投资多元化、分散化,有利于抵御外部风险,全年经济增速有望达完成年初制定的5%左右的预期目标。
经济增速较符合预期
“上半年的经济增速5.5%还是比较符合预期,也和中国目前经济增长的势头是比较吻合的,这个数据一定会增强市场主体的信心,也会增强居民的信心。对于中国全年实现5%的目标,完全可以实现。”中国社会经济系统分析研究会副理事长张建平在会上表示。
张建平认为,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现在还是处在一个中高速的经济增长轨道上,5%以上的经济增长目标还是符合经济发展趋势和发展规律。
“上半年5.5%的经济增速符合预期”,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在会上表示,今年实现5%左右的经济增速目标概率较大。
对此,明明指出当前经济呈现两大特点:一是服务业与工业出现反向,过去总体工业强于服务业,但是今年服务业回升明显强于工业。二是有效需求不足,目前工业企业部门库存较高。从6月PMI数据来看,尽管整体指数环比回升,但生产指数强于订单指数。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副主任王远鸿认为,今年上半年中国经济增速在波动中恢复,从1月到6月,主要指标不仅同比增长,还实现环比增长。例如6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4%,环比增长0.68%。
“我国经济在面临内外部压力情况下,总体保持了恢复态势。下半年如果能把经济增速稳定在5%左右的水平,就实现了全年经济增长‘前低、中高、后稳’的态势,全年经济增速有望达到5%以上,完成年初制定的5%左右的预期目标。全年也就可以实现经济质量和数量增长都相对较高的“质升量增”的较好结果。”王远鸿指出。
对于下半年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重点方面,王远鸿表示,更好地稳定市场预期、提振发展信心,是下半年中国经济的难点所在,也是希望所在。王远鸿提出三点建议,一是在更好落实落细已出台政策前提下,更好激发民间经济的活力,民营经济作用的发挥还有很大空间。二是在消费领域如何改善消费环境、创造消费场景也有很大空间。三是在房地产领域因城施策、因地施策,稳住房地产投资。
合力扩内需提信心
从国家统计局数据可以看出,接触性和聚集性消费恢复速度更快,上半年餐饮收入同比增长21.4%,已恢复至2019年同期水平的114%。旅游消费热情持续释放,上半年国内旅游总人次和收入同比增长63.9%和95.9%。从消费形态来看,新型消费增长的拉动作用也持续显现,在疫情期间和疫情后都保持非常快的增长,成为带动消费扩大的新动能。
“消费恢复在上半年的经济数据中总体保持稳定态势,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显著增强,为经济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提供有力支撑。”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对外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王蕴表示。
“今年中国经济增长最重要的贡献来源是内需,即最终消费支出和投资的拉动作用。”张建平列举说,2022年消费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只有30%,而疫情前平均每年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都在60%以上的区间。
张建平认为,当前中国居民消费中,商品消费规模占比较高,服务消费的潜力还有增长空间。他指出,如果比较中美两国市场可以发现,中国现在零售市场的规模和美国几乎齐头并进,预计用不了多长时间,中国将成为全球最大的零售市场。但需要注意的是,中国在服务消费方面与美国消费市场规模差距仍明显。当前,国内的旅游、休闲度假、医疗、大健康、养老、教育培训、文化各方面需求都在迅速迸发,这些将会成为中国稳增长稳就业非常重要的领域。
“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市场的信心和预期尤为关键和重要,所以需要有一系列的政策支持能够让消费者有信心去消费,他举例说,节能家电、新能源汽车大宗耐用消费品增长的潜力、消费需求很大,但是需要实打实政策配套支持,让民营企业家更加有信心,更加愿意去进行投资和融资。”张建平表示。
“内需是稳定下半年经济增长的重要方面。扩内需当中除了扩消费,另外一点就是投资,今年以来,投资速度整体上呈回落的态势,下一步如何能够稳住投资,扩大内需,来冲抵外需的下降对整体经济的影响,是一个比较重要的方面,也是需要进一步发力的地方。”王远鸿强调。
推动贸易投资多元化分散化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上半年,我国货物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2.1%,其中附加值较高的一般贸易进出口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上升到65.5%。贸易多元化发展向好。上半年,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增长9.8%,对拉丁美洲、非洲进出口总额分别增长7%、10.5%。跨境电商等外贸新业态发展较快。
“今年上半年,由于欧美市场需求明显收缩,中国外贸下行压力加大。不过,以人民币计算,上半年货物进出口总额为201016亿元,仍实现同比2.1%的增长,其中出口增长3.7%。”张建平指出,这得益于政策合力、系统性政策“组合拳”的支持,也有重点外贸省份和企业主动抓订单,利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拓展“一带一路”市场产生的作用。
张建平指出,在全球外贸市场大环境影响下,现在亚洲很多经济体,如韩国、东南亚地区国家的外贸也面临较大下行压力。
“所以说今年外贸从商务领域的目标来讲,就是要稳外贸、稳规模、优结构。当前中国外贸综合比较优势明显,具有一定的产业规模效应、集聚效应;同时,中国组织全球供应链和价值链的效率,在全球也有明显的比较优势,这些优势将为中国稳外贸工作增添更多信心。”张建平说。
“我们要坚定推动高水平开放,推进贸易投资便利化,以更积极态度参与到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重塑过程中,塑造中国新的国际竞争优势。同时,推动贸易投资多元化、分散化,有利于抵御外部风险。”中银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管涛在会上表示。
管涛指出,下半年有三方面挑战,要通过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强供给对需求的适配性。
一是发达经济体货币紧缩效应进一步显现。从海关数据来看,中国3月、4月出口增速较快,反映去年疫情冲击下部分积压订单在年初集中释放;5月、6月出口转为同比负增长,反映欧美央行货币紧缩造成经济增速放缓,中国对欧美出口负增长。未来全球特别是发达经济体经济运行存在较大不确定性,对中国影响会进一步显现。
二是稳定中国出口市场份额需付出艰辛努力。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出口在全球份额比2019年上升近两个百分点,2022年由于疫情多点散发,经济循环畅通受阻,中国出口市场份额略有回落,但今年一季度出口市场份额同比又有所上升。反映中国产业链、供应链韧性。
“但值得关注的是,目前发达经济体个人消费增长较快,主要来自于服务消费增长,不利中国出口。”管涛说。
三是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重塑挑战。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重塑影响正在逐步显现,对此需要正常看待。近年来,中国利用对比较优势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RCEP成员国贸易和投资增长较快,对欧美等传统出口目的地出口市场份额下降,但同时也加大对新兴市场的开拓力度,在次过程中存在贸易差额的转移效益。
“尽管外部环境给我们带来了不利的挑战,但还是要坚定推动高水平开放,推进贸易投资的便利化,以更加积极的态度参与到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重塑过程中,塑造中国新的国际竞争优势。”管涛表示,要按照党中央的部署,保持战略定力,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尤其要通过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强供给对需求的适配性,同时要通过长短期政策的结合,补齐消费不足的短板。最终要依托国内大市场的优势,把稳定出口与扩大进口相结合、“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塑造中国参与全球国际分工的新优势。
编辑:李芊诺
责编:汪黄任
审核:王棕宝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