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接受高等教育人口达到2.4亿人,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14年,高等教育助力我国劳动力素质结构发生重大变化。怀进鹏强调,我国将全面提升教育服务高质量发展能力,更好地支撑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建设,以教育之力厚植人民幸福之本,以教育之强夯实国家富强之基。
我国大力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
支撑引领中国式现代化,是教育强国的核心功能。怀进鹏介绍说,我国启动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战略工程,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造就拔尖创新人才上先行先试,在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优化教育布局和结构上先行先试。把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和优势学科作为重中之重,大力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实施好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卓越工程师和卓越医师培养等重大项目,聚力攻克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能力不足这一难题。加强高校有组织科研,集聚力量开展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加快构建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推动建设省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和市域产教联合体、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构建“一体两翼”格局,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我国深入实施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升级智慧教育平台体系,建好用好世界第一大教育教学资源库,建强国家数字化大数据中心,以教育数字化作为开辟发展新赛道和塑造发展新优势的重要突破口,为教育现代化和教育强国建设提供有力支撑。通过深入实施中学生英才计划、强基计划、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等推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启动实施国家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战略行动,目前重点依托了77所高水平大学288个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累计吸引3万多名优秀学生投身基础学科,形成基础学科拔尖人才“梯队网络”。与此同时,加大力度在人才培养中开展基础研究,在加强基础研究中推进基础学科人才培养能力。
我国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加强国家急需高层次人才培养,系统性布局建设18家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国家卓越工程师创新研究院,推进产教融合,布局建设一批国家卓越医师学院,培养具有卓越临床能力的好医生和大医生,全面深化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并分类建设首批12家未来技术学院、50家现代产业学院和一批专业特色学院。着力培养更多更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目前已建成全世界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中高职学校每年培养1000万左右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技术技能人才。我国将一体化设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进一步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技能支撑。
我国高校解决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
高校作为国家重大科技突破的策源地,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对国家急迫需求给予实证性回应,解决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教育部副部长吴岩认为,一流大学是基础研究的主力军,也是重大科技突破的策源地,支持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主要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两个导向。下一步,教育部将组织实施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支撑工程,加快推进高校有组织科研,大力推进科教融汇,集聚力量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在过去一个时期,教育部大力推动科教融合,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在基础研究方面取得了以量子反常霍尔效应为代表的一大批具有重要原创意义的成果。同时,集聚力量开展科研攻关,打造了以“天鲸号”“高温气冷堆”为代表的一大批国之重器,为解决国家关键核心技术特别是“卡脖子”问题作出了重要贡献。
近些年,我国高校产出一批高水平科技成果,在原始创新、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等方面作出了不可或缺的重要贡献。吴岩表示,为了充分发挥高等教育在教育强国建设中的龙头作用,2023年教育部把实施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点战略工程,主要目标是创新。一是要大大提高高等教育人才创新能力,二是大大提高高等教育科技创新能力,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基础支撑和战略先导力量。主要任务是“两个先行先试”。一是要在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培养一顶一的拔尖创新人才方面先行先试;二是在提高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和水平的“适配度”上先行先试。主要路径和方法是“三个有组织”。一是有组织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二是有组织推进科技创新,三是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区域主导先导产业,有组织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在工作推进中,将坚持“三个融合”。一是深化职普融通,把区域内大学和高职联动起来,培养全链条、各类型的拔尖创新人才;二是深化产教融合,把延伸教育链、服务产业链、支撑供应链、打造人才链、提升价值链作为综合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三是强化科教融汇,将科技前沿成果融入核心课程、核心教材、核心实践等人才培养环节,用高水平科研来支撑高质量人才培养,以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在综合改革中,强调“三个强化”。一是强化目标导向,主动揭榜国家的重大任务,锚定顶尖水平开展前沿攻关;二是强化问题导向,通过深入调研,聚焦突出问题,“一省一策”“一校一策”推进实施;三是强化效果导向,以落实部省战略合作协议为抓手,共同打造区域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通过试验区式改革,凝练形成创新范式。在“两个先行先试”中,着力做好“三板”。一是拉长长板,推动试点高校在已经具有国家比较优势领域持续发力,打造引领发展新优势;二是补齐短板,聚焦“卡脖子”领域进行集成攻关,推动实现“突围破局”;三是锻造新板,面向未来10-15年颠覆性技术开展前瞻性研究,在科学源头原始创新和重大根技术研发方面以及一顶一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面抢占未来先机、引领未来发展。
构建互联互通、共建共享的数字教育平台体系
发展数字化教育、推进教育数字化,推进教育现代化是大势所趋、发展所需,也是改革所向。2022年,教育部全面实施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通过典型应用、服务至上,为社会提供简洁高效、安全可靠的数字化教育平台,提出的工作基本方式是“联结为先、内容为本、合作为要”,通过合作来加强中国教育资源优势聚合,通过国内外加强教育资源有效合作,共同推进中国教育数字化、教育现代化。怀进鹏介绍说,在过去基础上把中国优质资源、数字资源和教育智慧有效集成起来,一句形象的话就是“把珍珠串成项链”,放大它的价值,传播它的能量,更好地服务支撑教育的发展。数字化教育平台上线一年来,大概有两亿多青少年在网上学习,特别是对边远山区和农村,可以享受上海、北京、浙江、江苏优质教育资源,访问量超过了260亿人次。
教育数字化是教育现代化的一个重要内容。目前,中国教育看到了数字资源的有效利用,对于更好地服务全社会有其重要意义。下一步,教育部将重点做好四个方面工作:第一,建设国家教育数字化大数据中心。数字化不仅仅是技术,也不仅仅是平台和把资源变成数字,更重要的是会撬动教育改革,真正地服务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服务教师的教育与教学,服务学校的管理和治理能力提升,也服务在新时代教育现代化当中研究能力的提升。第二,强化大数据赋能教育教学。人工智能对教育影响方面,要加大力度强化大数据赋能教育教学,更好地推动优质资源均衡,更好地服务人的全面发展、服务教育能力提升。同时,利用数字化教育平台,更好地提升教师能力。第三,增强教育有效公共服务能力。“国家智慧教育平台”不光是学习和提高教师用的,而是面向所有学生和社会的,通过慕课、微课以及虚拟现实等多种方式把过去做不好实验,需要实践动手能力的,通过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技术进一步加强。第四,加强数字教育国际化。中国教育建设的资源和教育的能力、教育的模式、教育的方法应该与世界分享,提倡世界共同分享教育的成绩、教育的线索、教育的现代化,为全世界的人民、学生,提供有效的、更好的资源。
实际上,数字教育不仅是技术和平台,更是一种公共服务,也是支撑未来学习型社会的一个重要内容,还是未来政策、制度需要研究思考的内容。教育部综合改革司司长刘自成补充说,我国教育数字化赋能,推进资源共享智慧化,就是建好用好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构建互联互通、共建共享的数字教育平台体系,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孟凡君)
编辑:李芊诺
责编:汪黄任
审核:王棕宝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