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我国逐步成长为全球研发创新的重要推动者

发表时间:2023-05-15 18:12
分享到:

  中国工业报记者 孟凡君

  当前全球环境复杂多变,多重危机交汇影响,世界经济发展存在着诸多不确定性,更加需要全球共同携手,加强科技创新合作,开创人类美好未来。5月15日,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科技部副部长吴朝晖指出,我国通过推进科技强国的建设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加速实现。党的十八大以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和行动,我国科技事业发生了历史性、整体性、格局性变化,并成功进入了创新型国家行列,逐步成长为全球研发创新的重要推动者,开启了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科技强国的新阶段。

  有句话叫“凡是脱贫致富,必有科技要素”。接下来,我国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开展工作:一是继续坚持“四个面向”二是要构建起与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相适应的国家创新体系三是要进一步强化企业作为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优化提升国家创新效能。

  我国科技事业四个方面显著增强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实力实现了历史性跃升,科技实力伴随着经济实力发展同步壮大,科技赋能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标志,科技创新推动引领现代化发展成为重要力量我国创新指标在全球排名已经从2012年的第34位跃升到2022年的第11位,顺利进入了创新型国家行列。吴朝晖认为,在回顾十年来我国科技事业发生历史性变化的同时,可以归结为四个方面显著增强。一是科技实力大幅跃升,在全球创新版图的影响力显著增强。从科技投入和强度来看我国全社会R&D投入从2012年的1万亿元到2022年的3万亿元,增加了3倍。从投入强度来看,从2012年的1.9%到2022年的2.6%。从科研人员总量和质量看,我国从2012年325万人年到2022年超过600万人年,规模多年保持世界第一。同时,几年我国人才结构质量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从科研人员包括科学家发表的论文规模、数量和质量看前千分之一的中国科学家发表的热点文章数在全球占比突破40%,高被引文章数已超过1/4,表明了我国在前沿科技方面在知识创新方面已经成为全球的重大力量,不仅是主要的贡献者,也是解决目前全球一些共性科技问题的推动者。

  二是科技创新支撑引领产业转型发展,服务高质量发展能力显著增强。从技术交易额看,技术交易是很重要的指标,是科技服务经济的重要指标。全国技术合同成交额从2012年的6000亿元增长到2022年的4.8万亿元,规模相当大。这十年我国产生了一些重大科研成果,比如量子信息、核电技术、人工智能技术技术不仅催生和推动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同时推动了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传统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传统化工行业的转型升级以及其他行业的转型升级。比如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不仅催生了智能手机行业,催生了智能家电行业,催生了远程医疗行业等新业态,同时促进了传统制造业的提升转型。我国高质量发展能力、科技能力显著提升。

  三是科技服务于民生福祉,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能力显著增强。从两个维度来看:一个维度是科技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科技是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农业科技贡献率从十年前的53%提高到2022年的62%,增加了9个百分点,基本上每年增加一个百分点农业科技问题对乡村振兴、脱贫致富贡献很大。十年来我国在农业领域取得了巨大的科技创新成绩,数万项科技产品和农业产品,为农业领域的特色产业发展以及乡村振兴作出了重大贡献。另一个维度,科技服务人民健康能力显著增强。科技不仅推动了智慧医疗发展,互联网医院使得医疗资源的均衡性得到提高,同时科技使新药创制得到了很好发展。几年来,我国一大批关于抗癌原创药在国内上市,中国癌症五年存活率从原来的30%提高到现在的40%,这是非常可观的指标。同时,在新冠肺炎抗疫中,科技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四是科技支撑赋能区域发展,创新高地引领带动作用显著增强。北京、上海、粤港澳三个国际科创中心,在很多指标上都有大幅度提升有六个主要城市创新中心指标都实现了翻番,其中有一些指标翻了两番,有两个指标翻了三番比如新增的高新企业数量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北京基本上增加了八倍到九倍同时上海、粤港澳地区创新高地引领作用进一步提升。从总结十年发展来看,我国科技四个显著增强以及科技实力的聚集,为下一个阶段我国迈向创新型国家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吴朝晖认为。

  科技部高度重视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开放合作是科技进步、科技创新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应对全球性挑战的必然要求。吴朝晖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科技部坚持全球视野推动科技创新工作换句话说就是积极围绕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来推动科技创新可以归纳成三个方面的“持续工作”。第一个持续,就是持续加强政府间科技合作。目前,我国已经与160多个国家与地区建立了科技合作关系,并且与116个国家和地区签署协议旨在推进双方科技合作以及一些全球共性议题比如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清洁能源利用等议题的合作,取得了很好进展。第二个持续,就是持续支持高水平、跨国科技合作。我国已经试点成立了面向全球的科学研究基金,鼓励包括我国在内的科学家和其他国家围绕全球共性问题展开的研究,共同推出研究成果。同时,支持科学家作为重要的参与方来参与或者发起全球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主要是两个层面:一是积极参加。我国作为重要成员参加了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平方公里阵列射电望远镜等,都取得了重要进展,体现了国家担当。二是主动发起大科学计划、大科学工程。比如我国已经在推动深时数字地球工作上取得了很好进展。第三个持续,就是持续参与全球创新治理。通过设立围绕一些全球共性问题,设立全球性科技议题,团结全球科学家开展合作。比如围绕双碳、气候变化设立了绿色电力未来使命同时包括科技减贫、科技创新创业以及遥感服务世界各国的科技治理,贡献了中国方案,贡献了中国智慧。

  事实上,科技成果转化很重要,重要性至少包括三个方面:第一是推动科技产业和金融良性循环当中的关键环节,缺了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和金融就连不起来。第二是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离开了成果转化,科技和经济很难连在一起。第三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基石,是科技强国建设的重要抓手意义特别重大。吴朝晖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科技部高度重视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布局主要围绕一个主题就是在科技成果转化的问题上,通过改革创新,创新体制机制,解决其束缚,释放其潜力。工作布局一个主线就是产学研结合提高成果转化必须打通其链条,形成体系。科技部围绕工作一个主题一个主线,出台了一系列举措和政策,持续系统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目的就是要提升成果转化的水平和能力。目前,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的成效比较显著主要有“三个加快”:第一,加快构建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体系。科技成果的转化政策很重要,目前主要聚焦在三个“权”的卡点上,即科技成果的使用权、处置权和收益权。科技部最近推进了一系列改革,其中三项改革最为重要:一是科技成果转化赋权试点改革,就是说这个权赋给谁、怎么赋很重要。二是科技成果评价改革,科技成果评价改革是个导向,评价科技成果不是用发论文,不是高高挂起,关键是科技成果要转化为生产力产生价值。三是职务科技成果管理试点,我国大量的国立科研机构和国立大学的发明是职务发明,职务发明的改革是比较重大的改革。科技部三项改革为核心,推动系列的科技成果转化改革目前成效比较明显第二,加快企业为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要推进高水平成果转化,一是要提升企业端的成果吸纳能力和转化能力。二是要继续打通依托企业或者企业主导的产学研融通体系,使得成果转化更直接、更高效。第三,加快构建和形成高标准的技术要素市场。成果的转化必须纳入到市场交易,2022年科技部联动相关部委,推出了建立高标准技术要素市场专项规划指导“十四五”工作。一是推动更多高质量科技成果进入市场,推动更多成果转化入市。二是推动技术交易市场互联互通,形成更多更大范围的市场交易,服务新发展格局。三是通过布局国家技术转移示范区以及技术转移机构,并联通技术交易市场和资本市场等,使得高标准建设技术要素市场成为可能。下一阶段,科技部将按照党中央部署,坚持系统观念,坚持问题导向,特别是继续推进如下两项工作:一是要推进一系列成果转化政策能够落地产生效益关键一点要支持与地方科技创新联动。二是要建设高水平国家级的技术转移体系,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作贡献。吴朝晖表示。

 

编辑:李芊诺

责编:张永杰

审核:陈雪辉

 

 

 

分享到: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