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业报记者 余娜
“双碳”目标下,新型电力系统“新”在哪?如何建?一场会议或给出答案。
4月13日至14日,由华北电力大学、北京市昌平区人民政府指导,华北电力大学技术转移转化中心、中关村华电能源电力产业联盟和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创新服务中心联合主办的2023年新型电力系统产学研融合发展大会在北京成功举办。
记者从大会现场获悉,此次会议主要围绕新型电力系统相关话题进行深度对话,旨在探索新型电力系统发展路径,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共同促进新技术、新成果和新产品在新型电力系统领域的转化应用。大会以“推进新电时代进程 助力能源转型发展”为主题,设置了主论坛、3个平行分论坛和参观活动。
4月13日上午,华北电力大学副校长毕天姝、北京市未来科学城管理委员会副主任于成文、中国电机工程学会原副秘书长吴云喜出席开幕式并致辞,为大会拉开序幕。
毕天姝作为主办方在致辞中首先对参会嘉宾表示诚挚的感谢。她回顾了华北电力大学推动中国电力事业发展的历史,并指出近年来学校在响应国家“双碳”目标下所作出的突出贡献。她期望以本次论坛为契机,全行业能够携手并肩、全力以赴,为推动新型电力系统建设不懈努力。
于成文代表北京市昌平区人民政府上台致辞。据介绍,昌平是首都重点发展的平原新城,有颜值、有空间,更重要的是有未来,未来科学城是北京建设国际科创中心枢纽型主平台。他希望,非常欢迎更多有识之士来昌发展,昌平区将全力提供便利,做好服务。
吴云喜在致辞中表示,本次大会的召开,为行业共同探讨新型电力系统的建设发展,分享行业最新发展动态,交流行业最新关键技术,探讨合作机遇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和有力的契机。他指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对中国电机工程学会的创新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上午的主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北电力大学副校长和国家电网公司等4位行业专家,聚焦新型电力系统发展中的热点、重点、难点问题,分别作主题报告。
刘吉臻院士从推进能源革命的时代需求入题,带来了《能源转型与新型电力系统》的专业报告,重点介绍了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如何在随机波动的负荷需求和随机波动的电源之间实现能源供需平衡。他强调,能源发展转型之路任重道远,需要一代代能源人不懈奋斗。
江亿院士作了题为《电力动态碳排放责任因子》的主旨报告。他讲到,电力系统面临的重大变化是集中电源向集中与分布式相结合的电源系统转变。会上,他对电源结构变化所带来的新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采用动态碳排放责任因子的电网调节方法。
王增平副校长带来了主题报告《新型电力系统发展给保护与安全控制带来的挑战》。他指出,我们需要重新审视电力系统安全防御的模式与架构,实现保护和控制系统的信息融合与功能协同,构建更加完备、坚强的系统安全防御体系,为我国新型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保驾护航。
浙江电网发策部副主任孙可进行了《能源转型背景下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思考与实践》的主题演讲。他以浙江电网企业发展为例,介绍了浙江电网在新型电力系统方面取得的进展,以及在实现双碳目标、建设浙江共同富裕示范区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为电网企业建设新型电力系统提供示范。
下午的主论坛上,国网陕西省电力有限公司副总工段来越、华北电力大学能源动力与机械工程学院院长杜小泽等企业、专家代表,分别从新型电力系统思考及陕西实践、新型电力系统的学科建设、碳排放计量、储能发展、大数据操作系统、柔性磁控机构技术、宽频振荡分析等角度作了最新科研成果介绍和实践经验分享。
4月14日上午,包括新型电力系统体系建设探索、关键技术应用和华电青年学者论坛在内的三场分论坛同步召开,吸引了来自国家电网、南方电网、长江三峡等多家行业领军企业参与。4月14日下午,出席大会的领导和应邀嘉宾还一同参观了华北电力大学国家实验室。
来自政府部门、电网公司相关单位、能源电力行业的院士专家、资深学者、行业精英等200余人参加了上述会议。
编辑:李芊诺
责编:汪黄任
审核:王棕宝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