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业报记者 孟凡君
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引领生态环保产业发展壮大,产业规模持续扩大、生态环境领域重大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4月13日,由生态环境部和北京市人民政府主导,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信部、科技部、商务部等政府部门指导,有关行业组织和境外有关机构支持,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主办的“第二十一届中国国际环保展览会(CIEPEC2023)”和“第五届生态环保产业创新发展大会”在北京中国国际展览中心(朝阳馆)开幕。第八届、第九届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主任委员曲格平,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解振华向大会发来贺信。生态环境部副部长翟青出席开幕式并讲话,中国科学院党组成员、副院长张涛,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党组成员、副主席苗庆旺,贵州省人民政府副省长杨同光,湖南省政协副主席、湘潭大学校长潘碧灵,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驻华代表涂瑞和,英国驻华大使馆英国驻华公使衔参赞路睿,法国驻华大使馆可持续发展、能源、交通参赞马乐等有关领导和嘉宾出席开幕式并致辞,科学技术部社会发展科技司副司长傅小锋出席开幕式。天津、辽宁、安徽、山东、广西、甘肃等省市自治区及地级市人民政府、生态环境局及直属机构,20余个生态环境部直属单位和派出机构,40余个行业协会、商会等代表参加了开幕式并参观展会。
迎来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当前,全球面临的环境问题依然非常严峻,预计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各项指标大概只有10%可能得到实现。生态环境部副部长翟青致辞时说,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坚持科技自立自强,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构建绿色环保等新的增长引擎,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美丽中国建设为生态环保产业发展赋能,生态环保产业将迎来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生态环境部将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构建新发展格局,以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坚持创新引领,增强产业发展竞争力;坚持市场导向,推进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加强行业自律,营造健康有序大市场,凝心聚力推动生态环保产业高质量发展。
实际上,国际社会普遍认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评估,人类可持续发展进程面临三大全球环境性危机:第一,气候变化。第二,生态系统退化和生态多样性的丧失。第三,污染和废物。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驻华代表涂瑞和表示,三大全球环境性危机相互关联,一个危机恶化导致另外两个危机的恶化,反之一个危机缓解也会促进另外两个危机的缓解。2022年召开了庆祝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50周年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成立50周年的活动,各方普遍的共识是,需要采取紧急更有效的行动去落实和实施各方已经达成的目标,需要行动、行动、再行动,落实、落实、再落实。
过去十年,我国以年均3%的能源消费增速支撑了平均6.6%的经济增长,可再生能源利用规模,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居世界第一,绿色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国家发展改革委环资司副司长赵鹏高认为,生态环保企业要适应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的要求,积极投身以绿色低碳为主要特征的新一轮产业革命和科技革命,加快创新体系与创新能力建设,主动承担国家绿色低碳重大科技项目,推动科技研发与商业应用的有机衔接,加快提升多污染物、多要素、全过程治理能力,助力培育产业增长点和发展新动能。
支持生态环保企业做强做大
随着“双碳”工作由制度设计转入全面落实,我国生态环保产业将迎来重大发展机遇。在涂瑞和看来,中国推进绿色低碳转型、碳达峰碳中和,积累的良好实践和成功经验具有全球性意义。环境规划署期待中国继续加大力度做好国内的污染治理,改善环境质量,优化能源结构,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修复生态系统,保护生物多样性,同时与广大的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分享成功的经验和良好实践,帮助发展中国家加强环境能力建设,分享实用技术,低碳清洁技术。
赵鹏高表示,国家发展改革委将与社会各界一道持续完善绿色低碳政策和市场化机制,积极营造有利于企业绿色转型发展的政策环境,引导各类资源、要素向绿色低碳领域集聚,支持生态环保企业做强做大,在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任务过程中锻造新的产业竞争优势。首先,生态环保产业要由末端治理向全领域绿色化改造延伸。我国的能源禀赋决定了二氧化碳排放与大气污染物同根同源,随着末端污染治理的潜力逐步收窄,生态环保企业需要加快拓宽业务范畴和服务形态,向支撑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系统服务商转型,充分发挥支撑二氧化碳减排和生态环境治理的重要基础作用。
其次,相关企业应更加积极投身规制标准体系建设。当前,碳达峰碳中和政策体系已经构建,国家发改委将及时总结政策实践成效,推动上升为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等,引导相关行业健康发展,形成新的产业竞争优势。鼓励生态环保企业主动参与规制标准体系建设,自发组建贯穿产业上下游的标准创新共同体,推动完善相关产业标准、规范计量检测要求、健全认证认可规范,实现技术创新、标准转化、产业应用一体化发展。
再次,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对产业发展的引领作用。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在绿色低碳领域的竞争中,谁掌握了科技,谁的科技创新能力强,谁就能拥有市场。企业是稳定增长、促进创新、增加就业、改善民生的重要力量,也是推进科技创新的主力军和生力军。
着力推动创新发展
第二十一届中国国际环保展览会是2023年在北京市举办的首个大型生态环境专题展,境内21个省(市、区)、中国香港、中国台湾以及20多个国家800余家企业参展,展出面积达5万余平米。广西生态环境厅、深圳生态环境局、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环境保护署以及山西、黑龙江、上海、浙江、苏州等环保产业协会组织当地企业组团参展,英国、挪威、加拿大、韩国等国家展团亮相展会。
第二十一届中国国际环保展览会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认真落实党的二十大和全国两会关于加快推动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的最新部署,系统总结和展示全国生态环保产业取得的突出成效,传达最新政策部署,促进供需对接,加强技术交流,助力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助力经济恢复提振和促进就业。同时,聚焦污染防治攻坚战和绿色低碳发展的最新需求,在水、气、固、监测等主题馆基础上,增设“双碳”“海洋生态治理”“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先进适用技术、生态环境科技创新成果、环境影响评价、领军科研院所、新农村建设、智慧环保、环境服务业、新能源退役电池处理和利用、VOCs治理、噪声与振动控制等专题展区。
第二十一届中国国际环保展览会着力推动创新发展,举办“第五届生态环保产业创新发展大会”,设主论坛和分论坛近30场同期活动。主论坛围绕碳达峰碳中和、电力和钢铁行业低碳发展、无废城市、水生态安全与流域治理、生态产品第四产业、生态环境领域科技发展与创新技术支撑等方面,邀请国家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部、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等单位的领导嘉宾、生态环保领域两院院士、专家学者、知名企业代表做精彩的主旨报告。分论坛充分反映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推进的发展理念,围绕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模式(EOD)、城市环境质量系统管控、新农村建设、城镇污水低碳处理、工业燃煤烟气减污降碳协同、“环境修复+开发建设”一体化、《噪声法》催生的产业机遇等市场热点设置。同期,举办科技成果发布活动,搭建政府互动平台,与驻华使馆合作举办中英、中加、中美、中挪等技术对接交流活动。
编辑:李芊诺
责编:汪黄任
审核:王棕宝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