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业报记者 孟凡君
2023年以来,随着疫情防控政策的优化调整,各方对我国经济发展前景和趋向普遍看好。3月12日,在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第三场“部长通道”上,国家统计局局长康义指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全国两会提出了2023年经济增长的目标是5%左右。我国完全有信心能够实现宏观经济运行整体好转,完全有信心实现5%左右的增长目标。他说,实现经济增长的信心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对2023年我国经济基本面的判断。二是对2023年两个多月以来经济运行相关情况的观察。从中长期来看,我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人均各项指标和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我国经济能够应对各种风险挑战
2022年,在地缘政治冲突冲击国际经济、国内疫情反复延宕、高温干旱等自然灾害等情况下,我国经济取得的成绩“可圈可点”。从国际比较来看,我国用最小的代价取得了最好的防疫成果,最大限度地保证了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3%的经济增长高于美国的2.1%、日本的1.0%、德国的1.8%。同时,“中国价稳”与“世界通胀”形成一个鲜明对比,反映出我国经济有着强大的韧性,特别是在困难和冲击下顶住了压力,表明我国经济能够应对各种风险挑战。康义认为,判断宏观经济运行,一般是从经济增长、就业、物价、国际收支这四个方面来衡量。2022年,我国宏观经济的总体稳定,实现了3%的GDP增长,GDP总量达到了121万亿元,人均GDP达1.27万美元。我国物价保持基本稳定,和其他国家通胀形成鲜明对比,全年CPI仅上涨2%,保持温和上涨。我国就业方面城镇调查失业率年度中有所波动,到年末城镇调查失业率降至5.5%。我国国际收支保持总体平衡,特别是人民币汇率在全球主要货币中表现相对稳健,外汇储备仍然保持在3万亿美元以上。
2022年,面对复杂的局面和困难,我国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上没有松懈,可以说是锚定高质量发展方向不动摇,推动高质量发展不松劲,取得了非常明显的成效。一是创新发展动能增强。创新首先得有投入,2022年研究试验经费投入突破了3万亿元,与GDP之比达到2.55%,接近OECD国家平均水平。我国已经进入到创新型国家行列,2022年在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中又前进了1位,由第12位上升到第11位,创新驱动扎实推进,很多创新成果有目共睹。
二是协调发展扎实推进。我国经济结构、区域结构等各方面表现更加协调。产业结构方面,2022年制造业在GDP占比达到27.7%,比2021年提高0.2个百分点。需求结构方面,2022年内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是82.9%,比2021年提高4.8个百分点。城乡区域结构方面,2022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5.22%,比2021年提高了0.5个百分点。
三是绿色发展成效显著。比如能源消费,因为国际能源价格上涨,2022年我国充分发挥煤炭作为主体能源的作用。在煤炭消费量增长4.3%的情况下,单位GDP能耗下降0.1%。同时,空气、水、土壤等都有很大的改观,特别是33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PM2.5年平均浓度下降了3.3%。
四是开放发展提质增效。我国对外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我国的朋友越来越多,最近很多国际商会和跨国公司都纷纷表示,中国不是多选题而是必答题。2022年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额比上年增长19.4%,我国仍然是全球货物贸易第一大国。2023年3月7日,海关总署发布的1—2月份外贸数据显示,我国进出口总额同比下降0.8%,其中出口增长0.9%。
五是民生福祉持续推进。我国有7亿多的就业人口,2022年城镇新增就业1206万人,如此大规模的就业市场没有发生规模性失业,年末城镇调查失业率降至5.5%,就业保持基本稳定。同时,居民收入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各项民生保障有力。
我国经济增长有望向潜在增长率回归
2022年是极不容易的一年,也为我国积累了更多的宏观调控经验,调控成果为今后创造了比较好的条件,留下了更多可操作的政策空间。康义表示,2022年我国经济顶住各种超预期因素冲击,保住了经济大盘的稳定。从宏观经济运行情况来看,我国宏观经济保持总体稳定,取得的成绩极为不易,彰显了我国经济强大的韧性,为2023年乃至今后经济工作奠定了很好基础。我国有巨大规模的市场,有充足的劳动力供应,有很好的生产要素条件,所以长期向好的趋势和发展空间巨大客观存在。国际国内很多专家学者、研究机构都在研究我国经济潜在增长率,对我国经济潜在增长基本上都落在5%-6%之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生产生活秩序逐步恢复正常,我国经济增长有望向潜在增长率回归。比如,内需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动力,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差距在缩小,农村居民收入增速快于城镇,东西部发展更加协调,西部地区经济增长速度普遍高于东部地区,表明协调发展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绩。
2023年,我国经济预期目标非常有信心能够实现,能够推动我国经济运行整体好转。康义分析说,对于2023年两个多月以来经济运行的观察,第一个方面是市场信心、市场预期正在改善。3月1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了PMI相关指标,其中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52.6%,创下130个月新高,表明市场主体对未来预期比较有信心,国际上一些国际组织和机构调高了我国经济增速预期目标。从世界经济情况来看,2月份以来因为我国经济的复苏,很多国际组织对世界经济的看法变得不那么悲观,都调高了2023年世界经济增长的预期。第二个方面是一些实物量指标,比如铁路货运量、发电量、用电量都出现了稳定上升。第三个方面是主要经济出现明显改善,包括工业增加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服务业生产指数等。
康义表示,我国经济前景还有很多不确定性,国际上不确定性也很多,面临的环境非常复杂。我国国内经济运行当中本身还存在一些深层次的、结构性的矛盾和问题,市场主体、企业还存在订单等方面的困难。人民群众的就业、收入的增长还面临不少困难,经济运行当中还存在一些风险隐患。所以,接下来要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政府工作报告部署,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
编辑:李芊诺
责编:李岩清
审核:陈雪辉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