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业报记者 孟凡君
我国是一个具有超过14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人口众多、资源环境承载力弱、约束性强,要整体迈入现代化国家的行列,如果走大量排放污染物、大量消耗自然资源、低水平粗放式发展道路显然行不通,资源环境承载力也不可持续,因此必须要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道路。3月5日,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首场“部长通道”上,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认为,我国必须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中考量,统筹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一方面,既要支撑服务保障好经济平稳运行和发展向好;另一方面,要守好生态环境底线,以高水平保护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我国生态环境发生了显著变化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黄润秋介绍说,我国是全球空气质量改善速度最快、可再生能源利用规模最大、森林资源增长最多的国家。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从思想、法律、体制、组织、作风上全面发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十年间,我国重点城市PM2.5浓度累计下降57%、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下降34.4%、全国地表水I到III类水质断面比例提高23.8个百分点,达到87.9%,已经接近发达国家水平。
我国生态环境发生了显著变化,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奠定了坚实基础。黄润秋认为,实践表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现代化的本质区别,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在理念上,我国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坚持把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作为发展的内在要求;二是在道路和路径选择上,我国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三是在方法上,我国强调系统观念,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
下一步,生态环境部将统筹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持续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主要做好三方面工作:第一,坚持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大力推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的转型发展,推动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和环境质量从源头上根本改善。第二,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生态环境部已经编制了“十四五”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八大标志性战役行动方案,将一项一项全面展开,突出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统筹好PM2.5和臭氧协同治理,统筹好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统筹好城镇与农村,统筹好陆域与海洋,统筹好新污染物与传统污染物。第三,持续加大生态保护和修复的监管力度,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努力提升和保持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稳定性和持续性。
环评要素保障强调守牢底线
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是辩证统一、相辅相成的。近十年来,我国在经济总量实现年均增长6.5%的同时,污染物排放在持续大幅度降低。在污染物减排方面,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的减排分别超过84%、58%,北京二氧化硫浓度以个位数微克来计。PM2.5连续九年下降,累计降低57%,重污染天气比例只占1%左右。黄润秋认为,一方面,老百姓对生态环境的满意度,根据最新调查结果超过了90%,表明高水平生态环境保护不仅不会阻碍经济发展,而且会为经济发展增添新动能,推动高质量发展。另一方面,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实现高质量发展,高水平的生态环境保护是内在要求、应有之义。从环境影响评价领域来看,2022年生态环境部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做好能源、基础设施等领域重大项目建设环评要素保障。生态环境部本级审批180个重大项目涉及的投资1.9万亿,指导地方审批12.3万个项目涉及的投资23.3万亿,为稳经济、促发展作出了贡献。
2022年,生态环境部的做法主要是“123”,“1”是落实好一套政策。出台了相关政策,构建了一套创新的政策体系,包括同类项目打捆审批、规划环评和项目环评统筹联动等创新性机制,确保环评审批高效率。“2”是畅通两项机制。第一项机制是环评审批的绿色通道,主要针对重大项目。第二项机制是直达基层、直达中小微企业的咨询服务,通过远程在线帮扶、释疑解惑提升基层治理能力,帮助中小微企业提升环境管理能力,对环境影响评价效能有极大提升。“3”是落实好三本台账。针对国家层面、地方层面和利用外资层面三个方面相关项目环评管理台账,提前介入、定期调度,共同推动相关项目落地。
2023年,生态环境部仍然会继续用好“123”的政策,继续强化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环评要素保障,同时强调守牢底线,主要有“345”的考虑。所谓“3”,就是守住“三条底线”:一是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总要求。二是依法依规刚性不能动、底线不能破,特别对一些重大的、性质比较恶劣的违法行为严肃查处、决不姑息。三是生态环境质量只能向好、不能变差的底线。“4”是把好“四道关口”:第一道关是环评审批准入关,包括规划环评、项目环评、前期“三线一单”区域准入。第二道关是排污许可关,第三道关、第四道关兜底,即监督执法关和督察问责关。“5”是重点关注“五类项目”:比如涉“两高”项目、生态敏感项目、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排放比较高的产业项目、圈水圈地公园类项目、人民群众和社会反映强烈的项目等,都要严格审批、严格把关。
编辑:李芊诺
责编:张永杰
审核:陈雪辉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