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法(修正草案)积极回应人民群众的新要求、新期盼
中国新一届人大代表选举工作已经完成。王超认为,中国的人大代表具有广泛的代表性,每一个地区、每一个行业、每一个领域、每一个民族都有人大代表。各级人大代表中,基层群众都占有相当比例,比如262万多名县乡两级人大代表中,一线工人、农民、专业技术人员等基层代表在县级人大代表中所占的比重为52.53%,在乡级人大代表中所占比重为76.75%。其中,一线工人、农民代表497名,占代表总数的16.69%。
近年来,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认真履行宪法法律赋予的各项职责,把人民当家作主贯穿人大工作全过程,贯穿立法全过程,制定了一批能够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和国家治理需要的法律。在代表密切联系群众方面,目前,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在全国31个省(区、市)设立了31个基层立法联系点和1个立法联系点,辐射带动全国各地设立了5500多个基层立法联系点,形成了国家级、省级、市级联系点三级联动的工作格局。
同时,全国各地设立了20多万个代表之家、代表联络站,基本实现了乡镇和街道的“全覆盖”,各级人大以代表之家、代表联络站等平台为依托,结合人大职权,广泛组织代表通过调研视察、走访座谈等方式,深入了解民情民意,积极为民代言发声,推动解决人民群众提出的急难愁盼问题,已经成为让基层声音原汁原味抵达国家立法机关的“直通车”。
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有一项重要议程是审议《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修正草案)》议案。王超表示,《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修正草案)》将贯彻全过程人民民主重大理念及其要求,总结实践经验,完善相关制度规范,确保立法工作中各个环节都能听到人民的声音,了解基层情况,积极回应人民群众的新要求、新期盼。
继续推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取得新发展
中国“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年来,取得了一系列国际合作成果,但也有个别国家质疑中国与沿线国家的合作,引发了债务风险、中国对非洲的减债行动不力。王超指出,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十年来,在各方共同努力下,“一带一路”的“朋友圈”不断扩大,目前已经有150多个国家和30多个国际组织签署了合作文件。“一带一路”的务实合作持续深化拓展,为各国发展经济、增加就业、改善民生作出了积极贡献,已经成为深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和国际合作平台。
中国开展“一带一路”合作,从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也从不谋取任何政治私利。针对个别国家说中国在非洲制造“债务陷阱”媒体记者的提问,王超表示,根据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统计,中国不是非洲债务的最大债权方,多边金融机构和商业债权人在非洲所持债权占到了非洲整体外债的近3/4,在非洲债务中才真正占据大头。
中国始终致力于帮助非洲减缓债务压力,积极参与二十国集团缓债倡议和个案债务处理,是二十国集团成员中落实缓债金额最大的国家。在“一带一路”倡议十周年这个重要的历史时点上,中国愿意与共建“一带一路”伙伴一道,回顾成就、总结经验、规划未来,继续推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取得新发展。
中国全国人大愿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立法机构加强交流与合作,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坚实的法治保障。但是一些国家出于私利,频频以不符合国际法的方式,滥用国内法的域外适用,对外国实体和个人进行肆意打压。王超强调,针对那些对华无理打压遏制、粗暴干涉中国内政的行径,中国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外国制裁法》《阻断外国法律与措施不当域外适用办法》《不可靠实体清单规定》等予以反制。
中欧之间有的是广泛的共同利益和长期积累的合作基础
中国的前途同世界的前途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但是近年来,一些人渲染中欧是“制度性对手”,鼓噪“中国挑战”“中国威胁”,特别是最近一段时间以来,中欧之间的分歧有所增加。王超认为,鼓噪“中国挑战”“中国威胁”,从根本上讲是出于冷战思维和意识形态偏见,是为其自身私利服务的,这不符合中欧双方的根本和长远利益,也有悖于国际社会的共同期待和历史潮流。中欧历史文化、发展水平、意识形态存在差异,双方在一些问题上看法不同很正常,应该以建设性态度保持沟通协商。
2022年以来,中欧关系稳定发展。我国同法国一致同意,推动中欧关系健康稳定发展,反对“新冷战”和阵营对抗,反对经济“脱钩”,都主张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致力于维护国际经贸规则和秩序,践行多边主义。
王超表示,中方始终视欧洲为全面战略伙伴,支持欧盟战略自主,支持欧洲团结繁荣,支持欧盟在国际事务中发挥建设性作用。希望欧方同中方一道,坚持相互尊重、互利共赢、对话合作,扩大贸易和双向投资,携手应对气候变化等全球性挑战,推动政治解决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中欧之间没有根本的战略分歧和冲突,有的是广泛的共同利益和长期积累的合作基础。”王超强调。(孟凡君)
编辑:李芊诺
责编:张永杰
审核:陈雪辉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