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业报记者 曹雅丽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京东集团技术委员会主席、京东云事业部总裁曹鹏聚焦高质量发展,围绕培育新型实体企业、加快数智化社会供应链建设、提升供应链韧性带来了三份提案。曹鹏长期工作在科技创新、企业经营一线。
“感到非常光荣,也深感肩上责任重大,为了能履行好委员职责,最近这些天一直在做各种准备。”曹鹏表示。
发展新型实体企业 以数实融合助力高质量发展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趋势下,数实融合有助于进一步增强我国实体经济的韧性和活力,提升数字经济的发展质量,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
据了解,曹鹏长期关注数实融合创新发展,加入京东16年中积累了丰富的应用经验。他在实践中观察到,当前我国数实融合整体发展不充分、不均衡的问题亟待突破。比如,数字技术尚未全面融入到我国实体经济的全产业链、全生命周期中,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的价值还未得到充分释放;消费互联网发展快于产业互联网,农业数字化转型相对滞后,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面临不敢、不会的困境,数字鸿沟有加大趋势。
同时,曹鹏也看到,在数实融合进程中,涌现出一批兼具实体产业基础和数字技术能力的新型实体企业,不仅较好地实现了企业内部数字化升级,还发挥技术外溢作用,赋能供应链上下游企业数字化转型,助推产业链降本增效。
为此,曹鹏提出培育和发展新型实体企业,鼓励其积极参与传统企业的数字化改造升级,对于增强各行各业数实融合的广度和深度、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他带来四点建议:加大政策力度,支持新型实体企业创新发展;加快产业数字化转型,推动传统实体企业向新型实体企业跃升发展;鼓励新型实体企业参与传统企业数字化转型,尤其是助力中小企业“上云用数赋智”;加快数智化社会供应链建设,发挥新型实体企业“链主”作用。
加快数智化社会供应链建设 降低社会物流成本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建设高效顺畅的流通体系,降低物流成本”,“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着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
结合自己平时工作中的观察与实践,曹鹏认为,虽然我国供应链基础设施近年来持续夯实,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畅通双循环和助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挥了不少作用,但目前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然突出,如智能物流及仓储设施滞后、数智化能力不高、供应链数据流通不畅、国际供应链竞争力不强等,已经成为影响经济高质量增长的瓶颈。据统计,2021年,社会物流总费用占全国GDP的比重为14.6%,远高于发达国家8%左右的水平,制约了现代流通体系建设,不利于实体经济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
为此,曹鹏提交了《关于加快数智化社会供应链建设的提案》,从提升供应链基础设施水平、鼓励供应链技术创新、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技术服务企业、推动供应链自主可控、建设高效协同的社会化供应链体系多个角度,建议对供应链技术创新和数字化升级加大支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以产业发展为载体,鼓励各市场主体参与,进一步提升供应链数智化水平,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更好服务于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加强下一代数字基础设施研发支持
2月2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指出,要强化数字中国关键能力。一是构筑自立自强的数字技术创新体系。二是筑牢可信可控的数字安全屏障。
曹鹏表示,近年来,我国供应链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推进,但同时,供应链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依然存在,供应链在极端情况下的韧性和健壮性有待加强。多数传统行业数字化进程仍处于早期阶段,在底层数字基础设施层面,企业普遍使用多朵云,对于安全、稳定、高性价比的多云管理有持续需求。
曹鹏在提案中建议,加快实现国产化“真替真用”,推动供应链自主可控,加强对“多云多芯多活”下一代数字基础设施的研发支持。同时,推动全链条协同创新和整体升级,提升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和水平。
曹鹏表示,传统产业加速提质升级、新兴产业持续茁壮成长,是我国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生动写照。近年来,我国产业基础能力提升按下“加速键”,供应链硬件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推进,而柔性灵活、随需应变的供应链软件体系仍有待加强。
曹鹏表示,保障产业体系自主可控和安全可靠是整体性的系统工程,其中国产化的产业数字基础设施是供应链自主可控的重要基石。然而,许多企业在国产化替代的过程中,面临“不敢转”的挑战。首先,完整实现国产化替代的成本往往较高,与传统基础设施适配的工作量极大;其次,部分国产化软件的性能和稳定性仍有待提高,如果将关键系统和应用直接替换成国产化的解决方案,企业对于业务持续性方面有一定顾虑。
曹鹏认为,下一代数字基础设施要能够支持企业渐进式完成国产化替代。依托多云多芯多活的技术架构,下一代数字基础设施能够向下兼容国内外基础设施,包括ARM的鲲鹏、飞腾和X86的海光等芯片;向上适用多场景产业应用,包括安全、数据库、中间件、协同软件等。同时,通过一次适配即可达到多云落地、稳定运行,代替复杂的交叉调试过程,进而保障业务的连续性。
借助开放的技术能力和生态资源,下一代数字基础设施要支持企业充分利用已有的数字基础设施,便捷纳入新型技术设施,在国内外数字基础设施之间无缝切换,筑牢全球竞争力。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