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权威部门话开局】财政部:更好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

发表时间:2023-03-09 12:35
分享到:
  2023年,随着疫情防控政策优化调整以及稳经济一揽子政策和接续措施持续发力显效,我国经济有望总体回升,地方财政状况预计逐步向好。3月1日,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权威部门话开局”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财政部部长刘昆介绍,2022年财政部门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靠前实施各项财政政策,推动经济总体回稳向好。一是加大财政政策实施力度,着力稳住经济大盘。二是强化资金和政策支持,保障基层财政平稳运行。三是坚持创新引领,促进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四是推进乡村振兴,城乡区域发展平衡性协调性持续增强。五是保基本、兜底线,民生福祉持续增进。六是深化财税体制改革,财政管理监督提质增效。

  2022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0.37万亿元,比2021年增长0.6%。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6.06万亿元,比2021年增长6.1%,为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必要的财力支撑。刘昆表示。2023年财政收支形势看,我国经济有望总体回升,体现在财政收入上主要是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是经济回升会带动财政收入增加,二是2022年集中实施了留抵退税,基数相应偏低两个因素共同影响为财政收入恢复性增长奠定了基础但也要看到,我国经济恢复基础尚不牢固,财政收入存在较大不确定性

  从财政支出情况看,科技攻关、乡村振兴、生态环保等重点支出刚性增加,养老、教育、医疗卫生等基本民生短板需要继续加强保障,支持区域协调发展,增强基层“三保”能力,转移支付也需要保持必要力度。“虽然2023年财政收支矛盾依然突出,但不会在民生支出上退步,财政部将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继续加大民生投入力度,尽全力为群众谋好事、办实事,努力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刘昆强调。

  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力提效

  当前我国经济恢复的基础尚不牢固,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仍然较大,外部环境动荡不安。刘昆认为,应对上述风险挑战,要求加大财政宏观调控力度,优化政策工具组合,在有效支持高质量发展中,保障财政可持续和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可控。尤其是,我国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力提效,体现了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兼顾了需要与可能、当前与长远、发展与安全。“加力”就是要适度加大财政政策扩张力度。加力点主要是三个:一是在财政支出强度上加力。在2022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6.06万亿元的基础上,2023财政部将统筹财政收入、财政赤字、贴息等政策工具,适度扩大财政支出规模。二是在专项债投资拉动上加力。合理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规模,适当扩大投向领域和用作资本金范围,持续形成投资拉动力。三是在推动财力下沉上加力。持续增加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向困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倾斜,兜牢兜实基层“三保”底线。“提效”就是要提升政策效能。一方面,完善税费优惠政策,增强精准性和针对性,着力助企纾困。另一方面,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更好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有效带动扩大全社会投资,促进消费。同时,加强与货币、产业、科技、社会政策的协调配合,形成政策合力,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

  刘昆表示,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力提效,涵盖内容很广,需要强调以下五项重点:一是完善税费支持政策,着力纾解企业困难。综合考虑助企纾困需要和财政承受能力,进一步完善税费优惠政策,突出对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以及特困行业的支持,让企业多减一些负担,增添更大的发展动力。二是加强财政资源统筹,保持必要支出强度。集中财力办大事,优化政策组合工具,在打基础、利长远、补短板、调结构上加大投资,落实国家重大战略任务财力保障。三是大力优化支出结构,不断提高支出效率。党政机关继续过紧日子,不该花的钱,一分钱不花,更好节用裕民。积极支持科技攻关、乡村振兴、教育、绿色发展等重点领域。完善财政资金直达机制,促进财政资金规范高效使用。四是均衡区域间财力水平,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持续增加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提高地方财力保障水平。推进省以下财政体制改革,健全县级财力长效保障机制。推进基本公共服务保障标准体系建设。五是严肃财经纪律,切实防范财政风险。严格财政收支规范管理,健全监督监控机制,拧紧财经纪律的“紧箍咒”。坚决制止违法违规举债行为,遏制隐性债务增量,稳妥化解存量,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

  近年来,我国各级财政部门始终把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作为财政工作指导方针坚持党政机关过紧日子不动摇。“紧”是通过提高资金的有效性来实现因此政府过紧日子不是短期应对措施,而是应该长期坚持的方针政策,要压减开支,腾出更多财政资源,支持地方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以政府过紧日子,换老百姓过好日子。2023年,财政部门继续严格落实过紧日子的要求,当好“铁公鸡”、打好“铁算盘”,把每一分钱都用在刀刃上、紧要处。一是编紧预算。二是硬化执行。三是盘活存量。四是做好常态评估。

  减税降费政策“肥”施到了企业发展的根上

  2022年,面对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财政部副部长朱忠明认为,2022我国减税降费政策主要呈现以下三个特点:一是力度大。年新增减税降费和退税缓税缓费超4.2万亿元,其中增值税留抵退税约2.46万亿元,超过2021年办理留抵退税规模的3.8倍,力度是近年来最大的。二是发力早。大规模增值税留抵退税扩围加力提速,2022年上半年即大头落地”,全年存量留抵退税任务提前到二季度集中完成各项优惠政策早出快出,尽早见效。三是更协同。加强协调联动,接连推出小规模纳税人免征增值税、阶段性缓缴社会保险费、减征部分乘用车购置税等一揽子政策,形成纾困合力。据统计,2022年全国10万户重点税源企业,每百元营业收入税费负担下降了2.7%同时,我国税收收入占GDP比重下降至13.8%,剔除大规模留抵退税一次性因素影响以后,税负水平约在15%左右,企业现金流增加了,发展活力增强了,应对风险挑战的韧性更足了。

  朱忠明表示,我国减税降费政策直击了市场主体的痛点和难点,把“肥”施到了企业发展的根上,减负纾困的效果比较明显。2023年,我国各项税费支持政策仍将对助企纾困、稳住经济大盘发挥重要作用综合考虑财政承受能力和助企纾困需要,财政部将尽快研究明确政策,抓好落地见效,推动形成“水深鱼归”“水多鱼多”的良性循环。一是落实落细现有政策。继续实施好已经明确的减税降费政策,扎扎实实把该减的税费减到位。同时,坚决打击偷税漏税骗税,坚决制止乱收费。二是优化完善优惠政策。对现行减税降费、退税缓税等措施,该延续的延续,该优化的优化,让政策红利更好惠及市场主体。三是进一步增强政策精准性。突出对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以及特困行业的支持,为微观主体发展增动力、添活力。

  消费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也是生产生活的最终目的。前几年我国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经达到了60%以上,但是近年来受疫情等因素影响,消费增速下滑。财政部副部长许宏才表示,促进经济回升向好,持续健康发展,主要还是靠消费,让消费尽快恢复成为经济增长的主拉动力。大力提升消费信心,释放消费的潜力关键是解决好不敢消费、不便消费、不愿消费等突出问题,财政部门将全面落实扩大内需战略,围绕更好发挥消费基础性作用,积极完善政策措施,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激发消费潜力,进一步支持促进消费市场回暖升级。一是多渠道增加居民收入,让老百姓有钱消费。千方百计扩大就业,依靠劳动创造收入。加大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调节,提高中低收入居民的消费能力,同时完善税费优惠政策,激发社会消费潜能。二是支持增加适销对路商品供给,让老百姓乐于消费。通过实施积极财政政策,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提升国内供给质量水平,激活市场需求潜能。鼓励有条件的地方通过现有的资金渠道对家电“以旧换新”、绿色智能家电下乡等予以支持对于购置期在2023年的新能源汽车继续免征车辆购置税。降低部分优质消费品进口关税,推动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积极促进居民消费。三是促进销售渠道和物流畅通,让老百姓方便消费。支持实施县域商业建设行动,促进县域消费扩容提质。支持农产品供应链体系建设,扩大农产品的消费市场。支持一批国家综合货运枢纽建设,推动物流降本提效。孟凡君)


编辑:李芊诺

责编:汪黄任

审核:陈雪辉

 

 

 

分享到: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