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清华大学课题组解读发展“关键密码”—— 勾勒苏州产业创新集群新蓝图

发表时间:2023-03-01 11:03
分享到:

  228,在中国式现代化苏州新实践——产业创新集群发展研究报告(2022发布会上,荟萃学界专家的顶尖学术机构——清华大学课题组,系统总结2022年度苏州市产业创新集群建设的政策创新特点、实践进展和初步成效,深度解读苏州产业创新集群发展的“关键密码”。同时,勾勒描绘出一幅令人憧憬与期待的产业现代化发展新蓝图:通过不懈努力探索 “数字经济时代产业创新集群融合发展”,苏州将向世界展示新时代的“人间天堂”,一座世界级、首创性、产城人融合高质量发展的创新智造之城。


  应势而谋创新探索 彰显鲜明实践特色

  课题组从多个维度综合分析了2022年度苏州数字经济时代产业创新集群建设实践,提炼归纳了“规划引领,推动产业创新赋能发展”“政策保障,优化产业创新集群环境”“纵向协同,打造产业创新集群架构”“四链融合,加速产业链创新链协同发力”“市域一体,驱动空间协同与群区合一”“政府善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苏州新实践”等鲜明特色。

  

  产业是苏州最大的优势和长板。报告提出,得益于苏州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数字经济时代产业创新集群建设”重大决策。目前,苏州产业体系已显现为产业创新集群引领的“三层结构”:战略产业层级的“产业创新集群”、细分产业层级的“创新型(制造业、服务业)产业集群”和细分行业(微分产业)的“专业特色创新园区”。通过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先进材料和生物医药四大产业创新集群引领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融合发展,实现产业体系的现代化,是苏州产业体系战略性、前瞻性布局的关键举措。

  围绕产业创新集群建设。去年,苏州市委市政府及相关部门持续进行全面的政策创新,从人才政策、金融政策、科技政策和创新环境政策等多个维度系统发力,全面统筹教育、科技、人才工作,为苏州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和产业体系现代化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保障和行政支持。课题组总结苏州市全面“政策创新”的特点为:集聚创新资源,加强创新能力优势;锚定数字赋能,提升数实融合优势;聚焦四链融合,构建政策协同优势;发挥政府作用,形成产业治理优势并带动区域协同,巩固开放合作优势。

  与此同时,苏州充分发挥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的协同作用,突出城市创新驱动和产业科技拉动“两个战略”,优化科创产业和科创空间“两个布局”,集聚人才和金融“两种资源”,推动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资金链“四链融合”。

  通过“市域一体化”推动产业空间布局的持续优化。苏州按照“产业在沿江转型,创新向城区集聚”的规划导引,全域围绕产业创新体系优化和产业创新集群建设初步形成了市域不同组团间的分工与合作网络,推动了要素的跨界流动和融通互动,重塑了苏州产业创新集群融合发展的空间格局与生态格局。明确提出了建设“环太湖科创圈+吴淞江科创带”战略,进一步明晰了高铁新城、太湖新城、太湖科学城的创新功能定位,显著提高城区的创新要素集聚浓度,加强整体创新势能。

  融合起势加速突破 催生丰硕发展成果

  2022年苏州在数实融合、产业创新资源汇聚、产业创新能力提升、产业创新环境打造等方面取得了诸多成效。

  去年,苏州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接近4%,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52.5%,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先进材料四大产业创新集群产值增长4.6%,组建15个聚焦于关键战略技术和产业前沿的创新联合体,全市新增发明专利授权20558件、同比增长40.07%,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超100亿,全市人才总量达到了363万人,其中高层次人才34万人。

  高端创新要素加速向苏州汇聚。2022年,苏州实验室挂牌组建,国家生物药创新技术中心、国家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等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相继获批。围绕产业链,面向未来部署完善创新链建设,吸引和支持C9高校在苏州的重大学科与创新布局,全市累计与200多所国内外大院大所建立稳定合作关系。各类资本要素加速投资苏州,苏州成为产业与资本、资本与创新完美结合的代表性城市。

  

  研究报告提出,苏州先行先试的实践及成效证明:“数字经济时代产业创新集群建设”既是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实现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奋斗目标,也是通过四链协同发力推进产业链与创新链“两链融合”、推动产业集群与创新区域“群区合一”的工作抓手,是产业体系“中国式现代化”的有效路径,产业创新集群的有效形成和持续发展则是其预期成果。

  乘势而上久久为功 一张蓝图绘到底

  面向未来,推动数字经济时代产业创新集群建设是一项开创性工作,同时也是一项艰巨复杂的工程,需要“一张蓝图绘到底”, 需要发扬“钉钉子精神”“一锤接着一锤敲”,需要集全市产业之势能,融十个板块“四敢”之努力,聚全国创新之英才,干苏州发展之实事,闯中国特色之新路,将苏州建设成为世界级的产业创新和智造中心。

  课题组认为,要从产业创新突破的方向选择、产业组织形态的持续创新、产业创新能力的系统建设和产业创新空间的优化布局等诸多方面,进一步推动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和资金链深度融合,将促进“产城人”和谐融合发展作为产业创新集群建设的需求导向,将产业创新集群发展作为践行“中国式现代化”苏州新实践的重要途径和工作抓手。

  建议要以产业高质量为发展根基,打造世界级产业创新智造中心,加快全面转型为“创造—智造”全球强市,将苏州打造为世界级的产业创新中心与技术创新的重要策源地,以夯实苏州“产城人”融合发展的产业根基。

  要强化人才体系和教育体系建设,使苏州成为世界级的产业创新人才高地。要充分发挥全域内战略科技力量的引领作用和关键支撑作用。要继续强化创新基础设施和共性服务平台建设。要通过深度市域一体化,勇当“环太湖世界级科创圈”建设的旗手,形成面向长三角、全国和全球的创新大格局。要开放创新,探索面向全球的科技招商引智和创新合作,鼓励支持企业在海外设立研发分支机构,实现全球性的贯通创新和融合创新。要对标更高标准,加强治理创新,进一步提高政府创新和产业治理的前瞻性、战略性、系统性和协同性。(钱莉莉)


 

编辑:李岩清

责编:汪黄任

审核:陈雪辉


   

  

分享到: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