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8日,由中国农业科学院老科技工作者协会主办的农业提质增效与聚碳肥科学应用研讨会在京召开。会上,聚碳肥技术创新中心成立揭牌,并启动了寻找最美聚碳肥代言人短视频争霸赛征集活动。
专家为“聚碳肥技术创新中心”成立提牌
寻找“最美聚碳肥代言人短视频争霸赛征集活动”启动仪式
中国氮肥工业协会理事长顾宗勤在致辞中指出,为保障粮食安全,我国对农业生产格外重视,出台了一系列化肥稳价保供与稳粮增收政策,有力推动了粮食丰产丰收。“但是,我们也应看到,我国化肥的利率目前仅为41.3%,与发达国家50%-60%相比,仍有很大差距。化肥尤其是氮肥利用率是我国肥料突出的短板,提高化肥利用率迫在眉睫。”
顾宗勤
中国农业科学院老科技工作者协会会长、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区划研究所研究员王道龙表示,本世纪世界粮食单产的1/2、总产的1/3来自化肥的贡献。如果停止施用化肥,全球作物产量将减产50%。化肥对我国粮食产量的贡献率达40%-60%,化肥对粮食安全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但是因化肥施用不合理、养分不均衡等问题造成养分利用率低、资源浪费、农业投入成本增加、农产品质下降,而且引起土壤性质恶化、生态环境污染等问题。“减肥增效”与“稳粮增收”行动已经成为推进乡村振兴、助力农业高质量绿色发展的必须打赢的攻坚战。
王道龙
近年来,在强国必先强农政策的指引下,中国肥料生产及施肥方式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主要表现在施肥数量、施肥技术、肥料种类及肥料增效剂的应用等方面。通过科技创新发挥肥料的生产效率、促进农业提质增效与减少肥料对环境的影响,将是今后较长一段时间的重要任务。对此,农业农村部耕地质量监测保护中心副主任李荣分享了耕地保护与农产品提质增效的专题报告。他指出,当下耕地数量在不断下降,耕地后备资源不足是农业面临的重要课题。只有健康土壤才能保障农业高产且可持续、粮食高产还具有高质量及生态环境的健康,提高农产品品质的耕地保护措施应重点抓好规划引领、科技创新、加大投入、调查评价及保护监督。
李荣
2021年全国化肥用量5191万吨(折纯),比2015年减少831万吨(折纯),减幅达到13.8%,连续6年实现负增长。对此,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肥料技术处处长杜森表示,目前,中国农业已由增产向绿色转型。在粮食作物上注重“控总量,稳产量”;在经济作物上注重“减强度,提品质”。通过测土配方施肥提升行动、施肥方式转变行动、新型肥料推广行动、科学施肥云服务行动、有机肥替代化肥在行动等“五大行动”实现农业提质增效与肥料创新科学施用。
杜森
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研究员张逸先认为,缺少优质优价的市场氛围、缺少对绿色生产技术的落地的抓手、缺少善管理懂经营的人才、缺少稳定的工作机构队伍是制约中国绿色农业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因素。
张逸先
中国果品流通协会副秘书长李焕玲强调健康土壤是高品质农业的基础。“大而不优,多而不强”是中国水果目前的现状,土壤健康与科学施肥是提升品质的关键。
李焕玲
聚碳酶肥发明人、北京中农瑞利源高科技发展有限公司高级农化专家孙立文强调了碳营养问题。他说,将中农瑞利源利发明的聚碳剂与肥料科学结合,形成以聚碳肥为代表独一无二的农业增产提质路线。聚碳剂(聚碳肥)不仅能活化土壤有机质,还可以控氮、解磷、解钾提升土壤肥力,通过聚集自然界二氧化碳为作物所用。实验证明,使用聚碳剂(聚碳肥)后,经济作物增产幅度20.7%-47.9%;大田作物增产幅度10%-15%左右。
孙立文
北京中农瑞利源高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苏银才携聚碳剂及聚碳肥分享了企业十八年来潜心聚碳肥研发推广的成功案例。他说,中农瑞利源五项国家发明专利技术为公司聚碳肥提供了重要支撑。目前,公司已形成了以聚碳肥为核心的三大业务板块,即聚碳肥、饲料添加剂及瑞利源功能农产品。未来,公司将以聚碳肥技术创新中心挂牌为新的起点,通过实干为化肥提质增效与农业稳粮增收书写新的篇章。
苏银才
来自广西荔浦市荔裕种植专业合作社社长阳光亮、中农瑞利源河南省区经理聂江涛分享了聚碳系列肥在柑橘、小麦、玉米上的增产提质效果。
阳光亮
聂江涛
此次会议得到了北京中农瑞利源、北京聚碳科技有限公司、山东禹城瑞利源科技有限公司和农之声(北京)传媒有限公司的大力支持,农之声视频号对会议全程进行了直播。(左宗鑫)
编辑:李芊诺
责编:汪黄任
审核:陈雪辉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