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贵港市融资服务中心(以下简称“中心”)围绕五大功能十大职能定位,按照“抓队伍、抓宣传、抓成效”的工作思路不断强化中心的基础建设,创新金融服务载体和模式,以持续优化金融生态环境为工作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统一打造的民营小微企业首贷续贷中心的基础上进一步改造升级,成功打造全区首家融资服务中心。
创新融资服务载体,打造多样化、一站式融资服务平台
中心建立融资服务大厅的模式对外运营,从单纯受理民营小微企业融资咨询、申请到只进一扇门即可办理融资申请、资产管理、融资担保、企业上市、金融维权等与企业或群众直接相关的涉金事项,提供常态化“政金企”对接、金融、法律、财务管理、妈妈式全程代办等多维度专业服务,进一步延伸服务触角,扩大服务范围。此外,针对受疫情影响的企业面临的新困难、新问题,中心新设立惠企纾困专窗为企业提供金融业务咨询、调解服务,积极帮助受疫情影响的企业获得展期、续贷、转贷续贷资金的支持,为企业纾困解难,有序化解金企矛盾纠纷。2021年至2022年12月,中心共为4509家市场主体搓合融资金额133.75亿元。
创新融资服务方式,科技赋能实现信贷资源精准匹配
中心不需要全部银行同时进驻服务大厅,不需要企业主与银行逐个洽谈对接,由其自主开发的“贵融通”信贷智能匹配软件在数据库中为企业智能筛选信贷产品。企业主只需提供资产、负债、营收、利润、纳税等基础数据信息,系统即可为其从融资门槛高低、效率、成本等进行多维度分析,结合企业主融资倾向匹配符合条件的信贷产品,实现信贷资源与企业需求精准对接。截至2022年12月末,中心通过“贵融通”信贷智能匹配软件为323家企业筛选信贷产品。
同时,中心定期收集整理各银行的创新型信贷产品,根据产品的类别、准入门槛、适用人群进一步梳理,采用分类普及,精准推广的方式帮助各银行机构进一步加大对创新型信贷产品的推广力度。2021年以来重点推广的“政采贷”“船舶贷”“跨境贷”“生猪贷”“供应链金融”、云税贷”等一系列普惠型创新型信贷产品有效地支持贵港市小微企业的发展。截至2022年12月末,贵港市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316.5亿元,较年初增长22.66%,其中,2021年9月推出的“政采贷”业务仅用4个月就完成了2.65亿元的投放量,2021年投放规模居全区首位。2021年9月至2022年12月末,“政采贷”业务投放金额已达4.7亿元,惠及企业90家。
创新建设运营模式,多方参与提供专业化服务
不同于以往政府建设并运营的融资服务模式,中心建设运营采取的是政府建设与日常运营管理外包相结合的新模式,即由市金融办主导筹建并开展相应的业务指导工作,专业的金融服务团队负责日常运营。该模式在保持中心的公益性定位、保证金融服务专业性上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中心通过免费提供多样化的优质服务,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不断提升其综合服务效能,实现了政金企融资对接可持续、常态化、高质量发展。
一是提供常态化政金企融资对接服务。中心直接牵头谋划,联合各行业主管部门统筹企业融资需求情况,建立融资需求项目库,并制定年度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政金企对接活动,杜绝了偶然的、无序的政金企对接造成的人力资源浪费。与此同时,政金企主题内容进一步丰富,除了宣传金融政策、普惠型小微企业产品外,也增加了税务统筹、发债、法律、互联网金融等课题。2021年至2022年12月,中心组织召开的银企对接会达48场次,参与企业1484家。
二是推进重点产业信贷规模持续扩大。近年来,贵港市经济社会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的势头,在“金融”活水的浇灌下,重点产业布局初见雏形。2021年,贵港市提出了打造木材加工、新能源(智能)汽车及电动车、纺织服装、绿色建材、农产品精深加工5个千亿元产业集群。为此,中心结合产业规划,针对性地开展金融产品宣传,组织银企对接活动,截至2022年12月末,金融机构支持“五个千亿产业集群”贷款余额91.52亿元,比年初增加22.24亿元。
创新合作机制建设,提升融资服务质效
一是严格落实一小时响应制度。即中心将客户的融资需求发送到银行后,银行客户经理需一小时内联系对接客户,并配合中心及时将融资跟踪结果反馈。二是对中心的客户提供尊享的VIP服务通道。对于贵港市融资服务中心推送的客户可享受绿色审批通道,特别是1000万元普惠型小微企业抵质押贷款,4个工作日办结。符合无还本续贷条件的,银行无条件落实客户的无还本续贷需求。(贵港市委改革办)
编辑:李芊诺
责编:马永和
审核:陈雪辉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