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酒业是传统优势特色产业和民生产业,是我国轻工产业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2022年,中国酒业总体运行平稳,各酒种市场表现亮点纷呈,发展信心预期向好。未来,面对市场供需变化,如何统筹发展与安全,解决产业链卡点瓶颈,推动高质量发展,是摆在中国酒业面前的崭新课题。
新华社经济分析师认为,2023年,中国酒业市场将加快构建“产业+科技+市场+品牌+文化”相辅相成的新发展格局,坚持聚焦主业与多元化发展、非遗传承与技术创新、效率优先与保证公平的辩证统一,以市场为核心,提升产品品质、提高服务质量、强化风控意识,推动中国酒业同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和全球产业链深度融合,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助力全产业链迈向中高端,在加快构建现代轻工产业体系和现代化产业体系中发挥更大作用。
一、2022年全国酒业市场亮点纷呈
2022年,全国酒业市场在提升品质消费、培育新型消费、扩大服务消费等方面呈现以下主要特点:
1、白酒行业向优势产区、名优酒企和知名品牌集中的趋势没有改变,浓香、酱香、清香等主流香型产品市场景气度较高,以“香型复兴”推动名酒复兴,名优白酒、老酒收藏和投资市场日渐活跃,行业发展韧性和抗压能力稳步提升。
2、啤酒头部企业通过“稳存量,找增量”的“跨界”并购白酒企业,在“日趋饱和”的啤酒消费市场以外寻求“量小利大”的业务增长级。
3、国产葡萄酒加快“酒旅”融合,加强品牌建设,以产品的性价比应对激烈残酷的价格战,进口红酒借助产区和品牌影响力,着力开展线下品鉴会,高度重视消费者和市场培育。
4、黄酒和果露酒方面,“黄酒+名镇”创新市场营销模式,在巩固传统市场基础上,逐步走向“全国化、高端化、国际化”;具有“新酒饮”“新颜值”“新赛道”标签的高品质低度酒获得社会资本和投资机构的青睐,果露酒围绕“年轻化、时尚化、个性化”消费群体,产品不断推陈出新,在“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激烈市场竞争中展现出“一抹亮色”。
5、洋酒发挥品牌集中度相对较高的优势,以自贸区和国际博览会为抓手,营销渠道下沉,细分产品种类规格的市场增速突飞猛进;小酒馆与品牌酒企跨界合作,正确引导和发挥资本繁荣市场经济、创造社会财富的作用。
如图所示,2022年前三季度,酿酒行业利润总额已经超过2021年全年。市场表现的背后,揭示出中国酒业发展的规律、特点和趋势。
(一)数字技术赋能全产业链 助力市场要素配置效益最大化
粮食安全和能源安全是必须长期坚持的国家战略。面对土地资源承载能力濒于极限、环境保护约束日趋严格、劳动力成本持续刚性增加等影响,中国酒业,特别是产业链链主企业,因势而谋,应势而动,利用数字技术协调各种资源要素合理分布在酿酒原粮种植和存储、原酒生产和成品酒勾调、包装物流、市场营销、人才培养等产业链各环节,探索市场要素配置效益最大化,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
贵州省运用数字技术赋能产业,建设世界级酱香型白酒产业基地核心区,打造以茅台为航母的世界酱香白酒企业舰队,增强传统特色优势产业中的先进制造业属性,借助贵州白酒交易所数字化市场,形成公开、透明的白酒商品交易定价模式,营造公平、规范的市场交易流通机制。
在“建设世界级白酒产业集群”战略目标指引下,四川省推动三产融合与产区优势叠加,加强四川泸州白酒产业园区等6个优质白酒生产基地建设,以建设全国重要的白酒优质原料生产基地为抓手做大一产,聚焦高品质白酒基酒和成品酒供给新体系的搭建做强二产,打造以消费者为中心的白酒营销新体制做优三产,实现白酒原粮种植、产品生产、商品流通、消费市场等产业链的各环节和谐安全和自主可控,持续提升川酒品牌影响力。
(二)文化传播赋能品牌建设 畅通国内国际市场双循环
中华优秀酒文化如同一根丝线,将产业、市场、企业和消费者链接在一起,随着时代更迭,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
名酒基因与文化优势相互融合,国内国际市场互为补充。从五粮液深度融入世博会、进博会等高端国际会议,到宁夏葡萄酒亮相2022中国企业家博鳌论坛,再到荣获“中国名酒”称号的西凤酒参加中国品牌日活动,中国酒业创新打造“中国酒+中国菜”“展示+品鉴”“产品+文化”的运营模式,针对千差万别的消费群体,营造风格各异的消费业态,彰显头部企业的行业站位、社会站位和国际站位。
在白酒和葡萄酒越来越突出“产区+文化”概念的同时,带有显著区域性特征的黄酒,也逐渐重视和挖掘自身的“产区”优势。走出大展馆,走进小酒馆,黄酒产业守正创新,推动‘黄酒+文化+旅游’等融合发展。2022年,绍兴市一方面通过黄酒与古镇“牵手”,吸引古越龙山、会稽山等老字号和知名酒企进驻运营,把小镇建设成为世界黄酒之都和绍兴城市封面;另一方面升级中国黄酒博物馆,让流传千年的绍兴黄酒文化与知名古镇文化交融在一起,在充满烟火气的市井街巷中传承,推动黄酒消费迈向年轻化、国际化。
(三)生态环保赋能可持续发展 强化市场主体责任担当
宁夏葡萄酒坚持“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理念,将35万亩山荒地变成了绿洲,大幅提高了产区森林覆盖率。努力把3500亩废弃“砂石坑”变成紫色“聚宝盆”,走出了一条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互促互赢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径。葡萄酒产业每年为产区周边农户提供就业岗位13万个,产区内酒庄(企业)年支付工资性收入约10亿元,当地农民收入中的1/3来自葡萄酒产业。
随着《关于支持贵州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上闯新路的实施方案》《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江保护法》《贵州省赤水河流域酱香白酒生产环境保护条例》等法规条例的逐步实施,贵州白酒产业生态环境问题和生产“小、散、弱”现象将逐步解决,赤水河流域酱香型白酒生产企业主动加大环保资金投入,淘汰落后生产设备、技术和产能,“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出新绩”中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中国酒业高质量发展与遵循市场规律的辩证统一
中国酒业市场繁荣与否,从某种程度上代表着消费趋势的“风向标”、资本运营的“信号灯”、需求潜力的“温度计”和就业市场的“晴雨表”。中国酒业发展前程似锦,市场备受关注,但前进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需要把握好产业体系、市场体系、技术创新体系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前瞻性布局要尽力而为,整体性推进须量力而行,实现趋利避害。
新华社经济分析师认为,中国酒业既要保持“踔厉奋发,勇毅前行”的进取心,也要保持“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的平常心,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把握和遵循市场规律,保持战略定力,处理好聚焦主业与多元化发展、非遗传承与技术创新、效率优先与保证公平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提升中国酒业高质量发展韧性。
(一)坚持聚焦主业与多元化发展的辩证统一 挖掘市场潜力
近些年来,头部企业将聚焦主业作为“安身立命之本”,通过做优做大做强主业,继续探索多元化发展的新路径,高效利用资本要素和市场资源,开辟新领域,铺设新赛道,创造新的利润增长点,增强综合实力,保持行业领先地位和市场主动权。
扬长补短,满足消费需求多元化。贵州茅台全资子公司投资10.54亿元购置遵义市两宗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布局文旅康养产业;汾酒集团宣布创建山西省工业旅游唯一的国家5A级景区,推动文创高质量发展;陕西西凤酒文旅产业发展公司揭牌;华润啤酒控股白酒酱酒企业。2022年,头部企业通过多元化发展,挖掘市场潜力,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
(二)坚持非遗传承与技术创新的辩证统一 扩展市场张力
从泸州老窖成立科技创新有限公司,积极探索“1573国宝窖池群”和“泸州老窖酒传统酿制技艺”与数智化生产工艺创新的有机结合,到洋河股份梦之蓝手工班“连线”元宇宙开创数字藏品,彰显“非遗”匠心之美,头部企业坚持传承与创新并重,以科技创新赋能非遗传承,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中国酒业在保证产业体系自主可控和安全可靠的同时,加强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和基础研究工作,吸收和引进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增强传统特色优势产业中的先进制造业属性。
《白酒工业术语》(标准号:GB/T 15109-2021)及《饮料酒术语和分类》(标准号:GB/T 17204-2021)两项国家标准已于2022年6月1日正式实施。邛崃产区抓住“新国标”修订和颁布的机遇,依托邛崃国家级天府现代种业园科研能力,开展酿酒专用粮品种研发,与专业机构合作开展酿酒关键技术、共性问题研究,支持酒企开发“白酒新国标品质示范产品”,保持产区与市场的同频共振。
(三)坚持效率优先与保证公平的辩证统一 激发市场活力
企业作为市场主体,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是一项重要任务。随着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中国酒业发扬企业家精神、工匠精神和广大从业人员的首创精神,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实现降本增效,以更高效率实现产品的市场流通,为提高产业影响力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近年来,四川白酒产业知识产权检察保护联盟成立、首批四川省知识产权强企培育企业名单出炉、西凤集团知识产权检察保护联系点揭牌等促进产业技术进步行动接连展开,标志着中国酒业正在通过加速构建公平竞争的营商环境、有法可依的品牌建设、遵纪守法的市场主体,强化创新驱动,更大激发市场活力和企业创造力,引领产业健康规范发展。
三、2023年中国酒业市场预测
展望2023年,中国酒业坚持“以消费者为中心”的系统观念,树立底线思维,把超大消费规模的市场优势、传统文化凝聚的资源优势、数字技术成果转化的创新优势结合起来,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将为中国酒业深度参与全球产业分工、迈向价值链中高端做出新贡献。
(一)提升产品品质 提振消费市场信心
“谁言大道远,正赖三杯通”。具备“饮前品牌感召、饮时口感美妙、饮后感觉舒适”的美酒,在口口相传中成为消费者青睐的商品。健康饮酒和理性饮酒将激活品质消费的需求潜力。“节日经济”和“假期经济”仍然是酒类消费的重要驱动力。
展望2023年,中国酒业将坚持开展消费者培育,根据市场需求变化,加强经销商、直营店、商超、餐饮、供销社等线上线下销售渠道建设,增加各酒种高品质产品供给,在解决部分产品库存积压和价格倒挂问题、维护市场价格秩序、推进产品过度包装治理、发展绿色低碳消费市场等方面取得新成效,进一步提高企业品牌影响力、产品公信力和市场话语权。
(二)提高服务质量 促进文化市场繁荣
“偶得酒中趣,空杯亦常持”。中国酒文化博大精深,饱含丰富的哲学思想和浓厚的艺术气息,既是寻常百姓的饮品,也是民族精神的积淀,更是文明交流的载体。
展望2023年,中国酒业继续实施制造业“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行动,结合智慧商超、智慧餐厅开发融合生肖、民俗、非遗等因素的文创产品,结合老年经济、节庆假日、大型文化活动和重要体育赛事,大力发展“酒+博物馆”“酒+名镇”“酒+名庄”“酒+文旅”等新型服务业态,加强市场营销队伍建设,提高服务质量,加快酒类市场流通,促进文化市场欣欣向荣。
(三)强化风控意识 增强资本市场韧性
各级政府监管部门高度关注资本对酒业市场的影响,以及资本无序竞争可能引发的系统性风险,通过完善股票发行、信息披露等制度,健全资本市场功能。
展望2023年,中国酒业将进一步发挥消费和投资的正向叠加作用,老酒市场继续保持稳健增长,成为投资收藏的“引力场”。名优品牌酒企以良好的发展实绩引导各类资本的有效投资,实现全产业链的强链补链,形成“产业-市场-金融”良性循环。资本市场韧性不断增强,巩固超大规模消费市场优势,保护投资者、消费者、经销商、生产企业的合法权益。(新华财经官方微博)
编辑:李芊诺
责编:马永和
审核:陈雪辉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