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业报从重庆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获悉,针对疫情防治对医疗物资的较大需求,重庆市迅即成立工作专班、高效运转工作机制,加大重要急需药品的生产、外采、调拨、配送工作力度,多管齐下筑牢疫情防治防线基础,满足人民群众用药需求,进一步提升人民群众“安全感”“获得感”和“幸福感”。
一是高效协同运转工作体系。重庆市经济信息委发挥专班办公室作用,坚持供给端、调配端、需求端“三端协同”,建立实物储备、卫生机构储备和企业储备“三结合”机制,统筹抓调度、抓协同、抓保障,会同有关部门定岗、定人、定责,坚持“日监测、日调度、日平衡”,分企分类施策,精准采购、收储并调拨中成药、解热镇痛药、止咳药、抗原检测试剂盒、医用防护口罩等医用物资,满足医疗机构和本地市场。根据最近7日消耗监测,医疗机构库存解热药可维持17天、中成药可维持13天、止咳药可维持17天;药品零售连锁企业中成药库存量可满足药房4—7天的供应。
二是“一企一组”狠抓本地生产。重庆市经济信息委坚持大力挖掘市内医疗物资生产潜力,在市药品生产和供应工作专班下印发《重点药品生产保障“一企一组”工作方案》,由重庆市经济信息委“三服务”对口处室会同市药监局有关处室干部职工,对全市5家解热镇痛药品生产企业实行“24小时保姆式”保障服务,助推企业产能释放、尽快实现满产达产。从总体情况看,本地能够生产的部分中成药、解热镇痛药、止咳药、抗原检测试剂盒和医用防护口罩(N95)10余家企业全部在正常生产,目前重点在于市区联动、部门协同解决企业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初步统计,有关企业中成药周产量超过500万盒(瓶)、解热镇痛药周产量超过125万盒(瓶)、抗原检测试剂盒周产量3500万人份。从“一企一组”情况看,西南药业和科瑞制药两家企业布洛芬类药品日产量稳定在80万片以上,迪康长江制药等5家乙酰氨基酚类药品日产量达280万片。从产品批准看,重庆市药监局正加快科瑞制药(集团)对乙酰氨基酚口服溶液的恢复生产和委托生产审批,以弥补重庆市此类产品缺口,同时快速审查西南药业跨省委托生产布洛芬缓释片。从原料保障看,5家企业在库各类原料23吨,通过协调工信部以及山东、河北等省市,后续原料供应45吨将陆续抵达,企业包辅料备料基本充足。
三是“分头出击”全力外采外购。重庆市经济信息委会同有关部门进一步加强对药品生产、采购、调拨、配送、终端销售全流程调度服务,全面摸清药品保供存在的难题,特别是针对部分重要紧俏医药物资本地无法生产,外购渠道持续紧张等相关问题,“日清日结、及时上报”,分头行动全力争取国家部委和兄弟省市支持,持续加大重点药品保障力度。针对儿童退烧口服液紧缺问题,工信部已向重庆调拨小儿退烧药7万瓶、成人退烧药270万片,抗原检测试剂100万人份、连花清瘟颗粒(胶囊)100万盒,本周内陆续到货,有力保障了重庆疫情防控工作。针对市外紧急采购,重庆市经济信息委会同重药股份、桐君阁等企业专岗负责、专人落实,积极会商市外生产及批发零售企业对重庆市予以支持,近5日市外采购入库解热镇痛类药品日均1914.4万片、医用防护口罩478万只、抗原检测试剂779.8万人份。
四是精心精细做好调拨投放。近5日,全社会总投放抗病毒药品1.82万盒、解热镇痛类药品1431.9万片,医用防护口罩261.8万只、抗原检测试剂819.8万人份。从医疗机构情况看,用药需求得到有效满足,近期重庆市医疗机构使用新冠诊疗相关药物调拨提升8.8%,医疗机构库存量连续7日保持上升;从社会面药店情况看,近5日投放解热镇疼类等药品812.2万片、医用防护口罩252.6万只、抗原检测试剂715.5万人份,中成药、解热镇痛药等10种重点药品销量持续增长,社会面解热镇痛类药品供需矛盾得到初步缓解。(马艳)
编辑:李芊诺
责编:张永杰
审核:陈雪辉
请输入验证码